今年以来,县审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市、县关于审计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重要指示精神,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建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升与履行新时代审计监督职责使命相匹配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审计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问题的端倪,从经济监督中体现政治导向、政治要求。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健全审计组临时党小组制度,为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推动党建和审计业务双提升。严把党员发展关口,将2名优秀年轻干部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强化人才培养,聚焦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完善“师带徒”实务导师培养机制,加强审计干部实践锻炼,练就做好审计工作的硬功夫。扎实开展党建共建联建活动,以实际行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三是强化日常管理。修订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完善机关建设制度汇编,切实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学习形式、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通过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审计干部做好审计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审计监督
深入开展政策跟踪审计。派出精悍力量,投入全市驱动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围绕近三年出台的驱动经济发展系列政策,聚焦科技扶持、高端制造、优化营商环境等专题,促进政策红利充分释放,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开展财政审计。加强对县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将财政同级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相结合,注重大数据审计的运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施县2023年度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及风险防范情况审计,督促国有企业加快市场化转型。
深入开展民生审计。实施县2021-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专项审计,促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规范实施,改善老旧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实施县属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设备采购及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督促进一步加强医院采购管理、提高基药使用占比。
加强巡审联动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纪检监察监督与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贯通协同,对同时列入巡察和审计计划的单位,审计组和巡察组同步进驻,采取“巡审结合”的方式,对重大问题线索,县纪委监委可即时启动快查快办程序,有效提升监督质效。通过“纪、巡、财、审”多方联动,实施了县商务局原局长、县科技局原局长、城中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马塘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各类监督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实现了监督效能的叠加效应。
深入推进投资审计及其改革工作。一是修订完善投资审计相关制度。在进一步推动试行试审的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起草《如东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县政府以规范性文件发文,投资审计管理更加规范。二是重点开展PPP项目审计工作,有效防范财政资金风险。三是专项审计调查取得成效。实施县公益性生态项目建设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全县生态公益性项目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检查,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制度、改进管理,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施县2020-2023年城区绿化工程建设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参建单位履职尽责,助力保障绿化工程质量。
(三)着力督查检查,提升整改成效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规范财经秩序、加强资金监管、维护民生利益、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联合县作风办对2017年以来逾期未整改或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开展督查检查,推进化解整改不到位问题存量,切实提高审计整改成效。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政治立审。2025年,我局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每项工作,每项审计任务从讲政治的角度去认识、去把握、去落实,切实以政治信仰指引审计理念思维,从政治上把大局、审项目、查问题、提建议。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精、做实审计工作,找准审计切入点,确保审计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相契合,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二)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审计从数量规模型向更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审计项目精准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成果最优化。一是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坚持宏观思维谋划审计项目计划,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与人大、纪检、巡察、组织等部门及上级审计部门的沟通衔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合理均衡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计监督网络,努力消除监督“盲区”。二是切实发挥审计职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在重大投资、重点建设领域、重点资金使用等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坚持“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发挥好审计经济体检的功能。三是优化审计组织方式。针对人员短缺的情况,聚焦审计要素整合,优化审计资源配置。进一步探索采取融合式审计方式,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主线,捆绑实施其他审计专题,努力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充分发挥“纪巡财审”监督合力,进一步释放联动监督叠加效应。
(三)强化审计质量。一是加强审计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审计现场管理办法》,按照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形成报告三个阶段,加强对审计实施现场主要环节工作内容、时限要求和责任人的管控,强化岗位责任落实。二是做深做实审计研究。坚持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聚焦点,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坚持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审计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和体制机制障碍,及时报告审计情况。三是强化审计整改成效。认真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凝聚审计整改工作合力,督促被审计单位不折不扣整改到位,坚持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促进审计质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