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人社历史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压力巨大前所未有之年。通过全局共同努力,稳定了就业形势、保障了基金收入,维护了劳动关系,各项工作都得到有力推进。
(一)加强就业服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提出“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一是全力稳就业。为应对疫情对我县就业形势的影响,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局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全面排查企业用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用工计划和外来劳动力招引计划,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今年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组织员工加快返岗上岗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东防办〔2020〕29号)和《关于印发<如东县关于进一步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东政发〔2020〕12号),鼓励在外人员返如就业、县外人员来如就业。二是招聘保就业。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组织开展了“点对点”劳务对接活动,组织多家企业赴南郑区开展现场招聘活动,今年我县与南郑区共同开线上招聘会7次,参加现场招聘企业62家次,发布岗位5594个次,先后帮助76人来如东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东西部劳务协作,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如东这一做法作为优秀成果参加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今年因疫情原因,我县企业、生产经营主体新招录的就业人员,开展以工代训满一个月以上并参加失业保险的,给予500元/人的一次性以工代训补贴。目前我县已发放符合享受补贴条件的企业691家,人数4471人,发放金额223.55万元。三是服务促就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秉承“不见面”原则,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活动,集中开展互联网招聘,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线上服务模式。目前共举办了78场招聘会(线上和线下),提供岗位数68287个。从2020年9月起,对符合申请“普惠性稳岗返还”、“应急稳岗返还”条件的还没有申请的企业,施行简易程序,企业无需提供书面资料也无需申请,依托大数据进行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发放稳岗返还资金,今年预计发放企业稳岗返还800万元,享受补贴企业数1050家,惠及职工人数3.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600人,完成指标101.17%;累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80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的102%;就业困难对象认定101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50人,完成目标的10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
(二)加大社保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压器,是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一是及时兑现惠企惠民政策。认真执行国家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我局严格按政策要求做好政策宣传、数据核对、单位划型、费率核准、退费核对等工作,涉及全县5800多家参保单位,截止2020年10月,企业养老保险减免约5.16亿元,减半征收约0.15亿元,合计约5.31亿元;失业保险减免约1355万元;工伤保险减免约2626万元。三项保险共计减免超5.7亿元。预计全年减免总额近8亿元。二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坚持“扩面、提质、增量”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截止11月底,全县新增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15082人,完成全年任务94.26%。缴费六个月以上人数达9388人,完成全年任务78.23%。新增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15084人,完成全年任务157.13%。新增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2659人,完成全年任务131.86%。三是及时调整和发放养老金。严格执行养老金发放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养老金支付进行预算管理。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及时调整养老金,今年全县8.37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约137元,增幅约6.49%,全年增加社保基金支出约1.4亿元,全县1.47万机关事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养老金约230元,增幅约3.88%,全年增加养老金支出0.41亿元,7月底已部发放到位。我们克服因疫情减免政策带来的影响,积极主动地与省厅沟通协调,争取上级资金,目前共已争取省级补助8.25亿元,确保全县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2020年进一步扩大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范围,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列入安全评估工作范围,继续修订完善与《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相配套的基金监管制度。2020年组织社保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就管中心等单位全面修订经办流程,完善内控制度,寓风险防范、内控办法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建立起“权责分明、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的基金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五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继续按照国家扶贫攻坚的要求,紧扣扶贫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的工作主线,以参保登记、全额代缴、待遇享受三个“100%”为目标,实现扶贫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六是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人社局作为全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整改和推进工作牵头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被征地农民“整改与推进并重,以整改促推进”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县政府召开全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推进工作会议后,我们与各镇主动衔接,加大推进力度,三个月时间9053名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海启高速如期获批,这一久拖未决的工作在今年6月30日前全部整改完成,整改速度全市第一,被市通报表扬。
(三)健全人才政策,招才引才举措明显。今年来,我局以“燕还巢”活动为抓手,以“优政策、拓活动、提服务”为着力点,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推行政策兑现。积极落实《如东县引进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奖励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进行奖励补贴,成功申报1292人,预计发放补贴1000多万元。二是出台引才新政。今年4月,又出台了《如东县关于进一步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落户、住房、综合补贴等多个方面为来如东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更全面的激励和保障。三是举办引才活动。先后举办了“如东县第六届高校学子看如东”、“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系列活动”、“陕西高校—南通校地企就业工作座谈会”、“2020年联百企保就业网络招聘会”等活动。疫情期间,推出了“疫期招聘不打烊”结上招聘专栏,发布招聘信息3800多条,成功对接500人次以上。四是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技能人才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今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木工类三个项目在如东亚振举行,我局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还组织亚振家具有限公司5名选手参加。组织高技能“双创”人才的申报和“南通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申报,努力打造“如东工匠”精神,组织“三带”名人、能手、新秀的申报工作,全县共申报32人。今年上半年组织申报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类“中青年专家”申报工作,我县刘承林同志成功获批。11月初,我县组织2名乡土人才参加“三带两助”建设成果暨长三角乡土人才发展论坛,其中刘承林同志论文获奖,其展品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积极开展线上培训,落实人社部“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协调财政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下达中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稳定就业的通知》(东财社(2020)31号),我县共有26家企业享受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资金593万元。稳步推进“如东县职业技能三年提升行动”,疫情有所好转以后,经过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验收合格的培训机构迅速启动线下培训,截止目前共开班137个,培训人数7169人。
(四)规范用工管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给劳动关系领域带来的影响,我局靠前思考,积极应对,全力以赴做好维权维稳工作。一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作用更凸显。积极指导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发挥三方机制在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中的作用,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矛盾隐患的摸排调查和风险研判,及时制定《防范应对企业大规模裁员工作预案》,应对企业规模性裁员带来的风险影响。目前共受理3家公司的经济性裁员备案审查工作,涉及裁减职工86人。二是工伤认定更规范。实行工伤备案制度,对一些已备案但存疑的案件,我局受理前提前介入进行初步调查核实。截止目前受理案件数目:933件(其中单位申报案件811件,个人申报数目122件),认定案件数目:804件,不予认定数目:6件,不予受理数目:10件,死亡案件数目:17人,工伤鉴定518人次,调查核实数目:62起案件,行政诉讼27起,调解案件16起。三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更有效。紧紧围绕省市提出的关于打造“劳动关系和谐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开展通过网络模式办案,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强化“互联网+调解”的服务思维,目前共受理案件305件,按期结案率达100%。四是劳动保障执法维权更充分。健全举报投诉平台,接受职工来电、来信、来访,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涉及职工1470多人;受理网上流转案件12起;受理举报、投诉172件。进一步完善监察信息数据库,完成用人单位信息采集4634户,书面审查3373户。开展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各类专项检查,通过多轮次的联合执法检查促进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今年以来,共受理工伤认定案件933件,认定工伤804件,工伤鉴定518人次,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27起,保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五是治欠保支工作成效更显著。充分发挥联席办和治欠办作用,紧扣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的目标,聚焦重点,全力攻坚,积极推进我县出台的治欠保支“一个意见四个办法”,广泛宣传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开展实名制、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按月足额支付等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促进四项制度全覆盖。实施农民工治欠保支四项制度检查工作3次,治欠保支督查2次,共检查建设工地17家,目前17家建设工程领域项目已经基本整改到位,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工资支付形势稳中向好。在全市2020年上半年度治欠保支工作考核中,我县在十个县市区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三,首次被评为A级(共三个)。
(五)强化事业管理,人事工资规范有序。根据全县镇区机构改革的工作部署,如东在南通地区先行试点执行镇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及时对镇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变更进行业务指导。规范组织全县事业单位及政府购买人员公开招聘,组织了2019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环节,实际录用135人。2020年会同教育、卫生系统的组织公开招聘7批次435人,同时会同县委组织部引进优秀青年人才22名。选派我县教育、卫生、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20名赴陕西汉中南郑区对口帮扶。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对2019年度市、县两级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下发了《关于规范评比达标表彰的通知》,对全县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规范,编制了2020年度县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计划。规范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福利政策。及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各项工资福利政策,调整了机关工作人员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口径,适当增加了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水平。会同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等部门对2019年度机关整体目标考核奖、乡镇及开发区目标责任制考核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奖进行了梳理审核发放。
2020年人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点群体就业难。因受疫情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用工出现减员或裁员现象,新成长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基金平稳压力难。受疫情影响,对中小微企业实行单位缴费部分减免,这项举措进一步减少基金收入,特别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平衡难度更大。三是和谐关系构建难。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变化持续向劳动关系领域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东人社局将认真研判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2021年,由于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人社将面临诸多挑战,预计全县企业用工需求会有所下降,企业裁员将会明显,劳资关系劳资矛盾有加剧的可能,欠薪欠保将会增多,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难度将会加大。
一是稳定就业基本形势。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发挥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导向作用。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发挥省外劳务合作基地作用,鼓励用工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劳务合作解决用工难题,加强劳务输入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与南郑区的劳务协作开展活动,着力引进外省劳动力资源。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全县就业形势稳定。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坚持“扩面、提质、增量”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万人以上。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加强基金征缴力度,努力实现基金收支平稳。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时做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各项工作,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平稳运行。
三是推进人才人事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大力实施“燕归巢”人才回流工程,全年引进人才不少于3000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做好乡土人才和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评审,体现如东建筑、如东红木雕刻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工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监督工作,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优化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
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强化劳动关系预警信息处置和突发性事件应对,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开展“智慧仲裁”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质效管理机制,强化质效监测,切实提升仲裁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深入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和“治欠保支”一个意见四个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建立健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治理机制,突出抓好工程建设、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和餐饮服务等重点行业风险管控,全面落实工作会商、形势研判、信息互通、联合行动等制度,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