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陆昊 曹磊 包玉龙)秋高气爽。10月14日上午,大豫镇焱丰家庭农场300多亩早稻开镰收割。听着收割机的轰隆声,农场负责人徐卫华一脸喜悦。“今年的产量,每亩起码超过1800斤。”尽管上个月这里遭遇了一场冰雹袭击,但看长势,今年他种植的这几百亩“南粳5055”产量不低。
大豫镇地处我县东部濒海地区,土地盐碱含量重,砂质土壤保水性能差,过去这里的农民以种植西兰花、青玉米、青蚕豆、秋豌豆等经济作物为主,很少种植水稻。但近年来,当地水稻面积却不断增加。在焱丰家庭农场所在的周墩村,党总支书记桑新华告诉记者,这两三年,村里好几位农场主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最初大伙儿也担心受到土壤条件限制,但出人意料的是,水稻长势很是喜人。全村7500多亩耕地中,水稻面积已达1400亩。
水稻面积的增加,得益于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政策肥”。以政府资金投入,加快水利灌溉系统的完善升级,实现对盐碱土地的改良和平整,并使砂质土壤在克服保水性能不足的同时,放大自身超强的透气性能,带动当地土地地力不断提升。“河道清淤了,水电打通了,道路做好了,然后我就想到种水稻。”两年前,徐卫华在自家农场1000多亩土地中,选出600亩由西兰花改种了水稻。
相比当地常见的西兰花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具有明显的稳产特征。徐卫华说,西兰花高产但不稳产,虽然致富带动能力强,但如果遇到行情不好的年份,亏损也会比较严重。水稻既稳产也省人工,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加上发挥规模效应,每年的收入有稳定预期。“水稻比蔬菜瓜果抗风险能力要强。”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丁建平表示,大豫过去以发展特色农业而闻名,水稻这类传统作物的加入,为改善全镇农业种植结构注入了积极力量。这样的“逆结构调整”,从小处言之,是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选择,自大处而言,将让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牢靠。
农业农村部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近3年来,大豫全镇累计投入1.45亿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机耕路168公里,机耕桥56座,涵闸72座,泵站25座,防渗渠33.4公里,占补平衡新增耕地面积742.92亩,同时探索引进有机肥种植和土壤改良技术,大幅改善了水稻种植条件。目前全镇已发展种植水稻的家庭农场80多户,水稻种植总面积达到1.9万余亩,据当地农业部门测算,今秋平均亩产至少可达14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