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书影 通讯员 李海楠)眼下,位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小洋口风电母港已正式通航,标志着如东风电重型设备从此有了专门的“出海通道”,这也体现了近年来我县港口开发建设更注重与腹地产业衔接配套,努力建设产业港的发展思路。
我县拥有106公里海岸线,纵观全域,港口资源、区位要素、土地资源先天优势明显。近年来,如东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充分释放资源优势,全力抓好港口开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新城建设三篇文章,经济社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迈向深蓝
——昔日“经济末梢” 今日“开放前沿”
不久前,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南通港洋口港区西太阳沙码头区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岸线许可,一万吨级码头将改扩建为五万吨级与五千吨级两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300万吨,服务于金光生活用纸产业基地项目及周边企业水运需求。
目前,总投资3.5亿元的洋口港液化品码头二期工程正在桥面工艺管道施工,投运后,码头年吞吐能力将由56万吨提升至143万吨,更好地为当地和周边企业提供液体化工品的装卸、转驳服务。
港口是沿海经济的“发动机”,对城市和内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东洋口港作为长江口以北近千里海岸线上,唯一可建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良址,它的开发建设,极大提升了如东的战略地位。2014年,国务院正式同意洋口港一类口岸开放,批准开放岸线6910米,规划15个泊位。至此,如东正式从“经济末梢”开始迈向“开放前沿”。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洋口港已建成LNG码头、液化品码头、重件码头、石化码头、北航道通用码头、海事码头等6座码头,其中,4个码头泊位正式对外启用。记者从如东海关了解到,今年1月份,我县口岸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达119.58万吨,监管进出口总值5.69亿美元,口岸物流枢纽作用愈加凸显。
2月26日,阳光岛北航道1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码头迎来今年的第11艘LNG运输船“阿尔萨姆利亚”号,该船共在洋口港卸载了2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作为江苏省最先投产的LNG接收站,江苏LNG接收站去年接卸、外输设计产能双达产,保障了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用气需求。黄金水道带来黄金效益,2019年,如东地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377.19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其中,有实际进出口企业544家,向海发展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着眼打造全球LNG资源集散地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洋口港正加快推进能源岛建设。2019年1月底,洋口港烂沙洋北水道15万吨级航道工程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满足了LNG运输船全天候进港的条件。下一步,按照国家《规划纲要》全国LNG布局,洋口港将新建3个LNG泊位,全面建成后,液化天然气年接卸周转能力将突破2000万吨。同时,为实现港口功能多元化,2019年8月5日,洋口港还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LNG物流集散、贸易集聚、交易集中、功能集成、价格信息分析、LNG公共储备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未来五到十年内,阳光岛有望实现服务业销售1000亿。”县政协副主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蔡东对洋口港的前景充满信心。
蓄势高端
——今日百亿“产” 明日千亿“群”
深冬时节,放眼如东百里岸线,近千台白色风车与熠熠生辉的金色岸线交相辉映,成为沿海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风电是如东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之一,去年,如东新增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20万千瓦,风电项目总装机突破200万千瓦。
200万千瓦,比之如东获批的548万千瓦规划总装机容量的规模,不难预见,如东风电发展的空间还很大。2019年,除在建的九思与盛东风电场项目,我县新增10个项目共计300万千瓦通过省发改委核准。截至目前,全县已核准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32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海上风电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由其衍生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同样风头正劲。15年来,以江苏海装、重通成飞、上海电气等央企国企为代表的近40家上下游制造企业先后落户如东。目前,我县已形成包括塔筒、叶片、主机、运维等在内的全产业链体系。除此之外,绿色能源的另一大主力军LNG产业今年也迎来重大利好。2019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明确加快江苏LNG接收站扩建。
以风电和LNG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产业千亿态势已显,为达成“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绿色能源、通讯电缆、高端装备制造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我县加大了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力度,全年计划实施省市重大项目27个,累计计划总投资1552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电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总投资10亿元的江东合金高精度铜杆项目是2019年南通市“双百工程”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2018年2月开工建设,当年11月投产,全年销售超12亿元。得益于中天科技集团电缆、线缆市场需求旺盛,今年一季度公司产销两旺,实现销售7亿元。
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的江东合金,是如东近年来新兴产业蓄势崛起的典型案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安全防护、食品、生命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如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2019年,如东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661.33亿元,增幅达15.9%,其中电力能源业、电子信息业、医药业、机械业等主要新兴行业超过工业应税销售总量的半壁江山,新兴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益发强劲。
为壮大产业优势,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建立重点发展产业挂钩培育推进机制的通知》,县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四个部门挂钩培育六大重点产业。其中,发改委挂钩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安全防护产业,商务局挂钩培育生命健康产业,科技局挂钩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监管局挂钩培育食品产业。对照文件要求,下一步,如东将全力落实重点发展产业挂钩培育推进机制,对六大产业分类施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写意绿色
——滨海新城更加生态宜居
与港口日新月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得益彰的是,绿色新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启高速通车以后,从如东开车去南通市区只需要半个小时,比原来缩短了一半时间,真是太方便了。”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成为了人们幸福感的一部分,在县城居民冯先生看来,海启高速的贯通,大大方便了他的生活。
海启高速作为如东境内第2条高速公路,为如东带来的实质性利好毋庸置疑。近几年来,如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紧紧围绕“后位赶超、跨越转型”的发展目标,在交通规划编制、工程立项、政策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全力以赴做好汇报争取和服务保障工作,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洋高速、海启高速相继建成通车,临海高等级公路、225省道、355省道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建成,县道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城市、镇村公交拓展有序,城乡交通覆盖面更广、通达率更高、服务水平更优,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加快构建宜商宜居环境,2019年,如东共规划城建、交通项目50个,包括“三河六岸”景观工程、三号街区项目、S334如东东段、新汽车客运站等。其中,总投资12.9亿元的“三河六岸”河道整治及景观绿化工程PPP项目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中,该项目将对县城规划区内的三条主要河道如泰运河、掘苴河、掘坎河及其支流城区段的河道进行综合提升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容面貌。同时,主城区又一标志性建筑新汽车客运站也正呼之欲出,这座总投资约3亿元的客运站整体外观设计呈流水型,取意海的流动之势,如启航的轮船,又似起舞的海鸥。建成后,预计日发送旅客1万人次,可极大缓解原汽车客运站车辆拥堵,交通秩序不佳的情况,方便居民短途出行。
环境、交通之外,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11.8亿元,占地605亩的如东文体中心今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们不仅可以在此观看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还能在图书馆享受读书“充电”的快乐。
穿行在县城中,体育馆、青年公园、如东广播电视发射塔、如东农商行大楼……一座座标志性城市建筑景观不断映入眼帘。蔚蓝与青翠交相辉映,一座赏心悦目的宜居宜业之城正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