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231838/2022-01599 | 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通知 | ||
发布机构: |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东政办发〔2022〕29号 | ||
成文日期: | 2022-03-29 | 发布日期: | 2022-03-29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称: |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如东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已经十八届县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8日
如东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
按照《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苏政发〔2020〕49号)、《南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通政办规〔2021〕4号)有关要求和部署,充分考虑如东县发展实际,结合区域发展格局、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内容,落实本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划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明确分区管控总体要求,细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统称“三线一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三线一单”的战略意义
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部署。在全县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有利于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是推进区域规划环评落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线一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建立覆盖全县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水土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准入门槛不降低、环境安全不失控,推动生态环境管理空间化、信息化、系统化、精细化,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如东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守牢底线,保障安全。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产生活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开发建设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分类,精准管控。明确单元分类管控要求,实施不同管控措施,对优先保护单元,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对重点管控单元,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统筹协调,上下联动。按照县级统筹、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原则,各镇(区、街道)、县有关部门共同建设和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要求。强化区域协同,衔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推动分区管控要求落地。
——因地制宜,动态更新。在严格落实国家、江苏省和南通市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如东县实际情况的“三线一单”。如东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依法依规调整后,“三线一单”作相应的动态更新。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全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总面积217.52平方公里;全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512.48平方公里。
——环境质量底线。全县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100%,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完成省市下达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PM2.5年均浓度达到南通市下达目标,各镇(区、街道)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备。
——资源利用上线。到2025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完成省市下达控制指标,煤炭消费量保持在300万吨标煤,海上风电装机突破600万千瓦。全县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至45.42立方米以下,规模以上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50%以上,节水型小区建成率达25%,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5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4.1%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全县湿地保护面积达8.64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
到2035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提前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如东样板。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四)划定环境管控单元。
环境管控单元划分原则上以各镇(区、街道)、园区为单元,充分衔接城市规划区、各级各类产业园区边界,全县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70个,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实施分类管控。
——优先保护单元。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区域,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全县划分陆域优先保护单元10个,海域优先保护单元10个。
——重点管控单元。指涉及水、大气、土壤、自然资源等资源环境要素重点管控的区域,全县划分重点管控单元35个,主要包括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
——一般管控单元。指除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其他区域。全县划分一般管控单元15个。
(五)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国家、省和长江流域环境管理政策,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资源环境管控要求,分别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四个维度,制定如东县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和70个环境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优先保护单元,严格按照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有关要求进行分级分类管控。依法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优先开展生态功能受损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点管控单元,主要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严格执行《南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通政办规〔2021〕4号)要求。
——一般管控单元,主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要求,加强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三线一单”的实施应用
(六)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县相关部门应将“三线一单”成果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生态修复、防控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加快治理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实现环境质量约束性考核目标;组织开展优先保护单元的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切实加强重点管控单元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范,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七)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县相关部门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时,应将“三线一单”成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等过程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确保与“三线一单”相符合。突出抓好“三线一单”在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等各类产业园区的落地,严格产业准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八)加强规划衔接应用。
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县相关部门应将“三线一单”确定的生态、水、大气、土壤、近岸海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管控要求,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准入和区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其他行业发展规划充分衔接。
(九)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和行政审批局要将“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到规划环评审查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应把“三线一单”作为监督开发建设、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将“三线一单”确定的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作为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区域,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点内容,推进生态环境监管精细化、规范化。
(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三线一单”原则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更新调整发布。因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等发生重大调整,所涉及的“三线一单”内容确实需要更新的,相应主管部门提供所需支撑材料,由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按要求开展申请、上报。各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根据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及批复内容同步更新、调整。
五、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是“三线一单”实施的主体,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统筹做好“三线一单”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实施应用。
(十二)建立跟踪评估。
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开展“三线一单”跟踪评估、更新调整、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推进实施应用。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县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评估和更新调整工作。
(十三)做好运维保障。
县财政局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牵头组建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切实保障“三线一单”实施、评估、更新调整、数据应用和维护、宣传培训等工作顺利开展,有利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实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