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
如东县乡村里的非遗华堂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07-28 字体:[ ]

青砖黛瓦的中式徽派建筑静静矗立在乡野。1600平方米的院落里,木香与墨香交织,这便是南通市红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耗时十年打造的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它不为瑰丽的城市锦上添花,也没有高端的设计规划,它扎根村庄,以朴素匠心传承非遗技艺,成为如东乡村振兴中“非遗+文旅”融合的独特风景。

盛夏,来到位于洋口镇古坳村的林韵堂木雕艺术馆。踏进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丝竹悦耳,空气中浮动着紫檀、酸枝的木香。驻足展厅,目光所及都是巧夺天工的木雕作品。艺术馆共收纳了刘承林从艺40年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全部是我亲手雕刻而成,最复杂的雕件要耗费两、三年来打磨。”林韵堂主人刘承林不无自豪地说。

在板鹞风筝、蓝印花布、剪纸、刺绣等传统非遗元素衬托下,展厅里色泽深沉的雕件错落有致、古朴而温润。木纹里、雕痕中藏着匠人指尖的光阴流转。印度小叶紫檀笔筒《心心相印》以回纹透雕革新技法,镂空雕有“工字不出头”图纹饰,以其环环相扣、上下左右可以随便摇动而不脱落。《枯木生趣》以巧雕技法雕琢出螳螂的灵动、蝉的悠然、黄雀的机警,留疤的树桩、裂痕树皮复刻了自然的肌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在方寸木头上活了起来。“许多灵感都来自乡间。”刘承林摩挲着他采用独创的薄意雕法雕刻的《守拙田园》,木头上的蝴蝶翅膀薄可透光,轻盈通透。这位从18岁拿起刻刀的匠人,40年来从未放下过手中的工具。线雕的流畅、浮雕的层次、透雕的空灵,在他手下融为一体。“一刻一生,我这辈子就是为雕刻而生。”刘承林说。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需要雕刻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为突破创作瓶颈,让创作灵感源源不竭,刘承林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参观交流。47岁那年还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在两年半的进修中他系统地学习前沿理论与工艺美术史,不断加强艺术修养,使技艺更上层楼。他痴迷于故宫藏品,数度北上,回家后对着图纸反复打磨,终于复刻出象牙镂雕《番人骑象》、竹雕《提梁壶》《乾隆多宝格》等宫廷珍品,使之重现民间。刘承林的匠心之作先后在北京政协礼堂,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美术馆展览,现场讲授雕刻技艺,并远赴香港、澳门、迪拜等世界各地,展示中国非遗木雕的魅力。如今,馆内展陈作品中有40多件作品斩获省级以上大奖,其中6件作品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版权保护作品105件。

2014年起,刘承林不顾家人反对,投入毕生精力打造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人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为社会做了什么?第二是为后人留下了什么?艺术馆的作用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纯手工红木雕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让子孙后辈从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中被震憾、被感悟,从而唤起接续传承的源动力。”刘承林说道,“这也是我们这代雕刻匠人的使命和担当。”

艺术馆内不仅展陈了刘承林的红木雕刻精品,还设有工作室、设计室等,为木雕艺人提供创作和交流空间。十年来,刘承林以艺术馆为基地,带徒传授雕刻技艺,目前,先后带徒30余人,有的学生已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室,成为木雕艺术的新生力量。

这所建在乡村的木雕艺术馆引起社会广泛注目,并推动乡村其它产业发展。古坳村依托艺术馆,在周边形成小规模市街,带动就业增长,并成为小洋口旅游度假线路上的一处风景地,以“非遗+文旅”赋能当地乡村振兴。十年间,旅游观光、社科教育、学生夏令营、文学采风等各类活动在林韵堂纷纷开展,每年有上万人来馆内免费参观。林韵堂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南通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南通市红木雕刻传承基地”“南通市非遗传习社如东木香基地”“如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及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领办工作室被江苏省人社厅命名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和“江苏名师工作室”。2024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空间名单。

近几年,林韵堂木雕艺术馆还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举办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木雕技艺。刘承林还与如东中专合作,在学校建立工作室开展教学,并被南通工贸技术学院、江苏工程学院应聘为产业教授,定期授课,让非遗传承走进了职业教育的课堂。

“我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刘承林望着展厅里一件件凝聚心血的木雕,满是感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弘扬,大力倡导非遗保护,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好政策,我的手艺才有机会走出去,被更多人看见、认可。我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获得荣誉,全靠这份时代的馈赠。”

如今的刘承林,不仅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全国文化与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江苏工匠。诸多荣誉加身,他却始终保持着匠人初心,在乡愁浸润的传承路上孜孜不倦。“头衔再多,我终究还是个握刻刀的匠人。”他展示了因常年雕刻布满茧子的手指,“我就想把这艺术馆建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红木文化,同时把技艺用心传下去。”

暮色渐浓,刘承林回到工作室,台灯下,一块红木原料正等待被赋予新生。刻刀落下,木屑纷飞,如同他四十年来重复过的无数个日夜。屋外,古坳村的蛙鸣渐起,与刻刀的轻响和鸣,在这座乡村艺术馆里,非遗的传承正如同乡间的草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