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陆昊 冯志明 钱海军 吕二函 孙斌)最近,双甸镇高前村党委给8名村民颁发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连续照顾卧床不起的公公14年的好儿媳孙习美走上舞台,捧回乡风文明类奖杯。孙习美当选“高前好人”“双甸好人”,都是村民向村党委推荐的,她的公公卧床14年,她一口口喂饭喂水,清洗、换衣服,老人身上连个褥疮都没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双甸镇高前村强化党建引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文明新风培育,通过“软硬兼施”,打造乡村振兴高地,劲吹文明新风。
道路宽阔平整、河水清澈畅通、岸坡整齐美观、庭院花草丛生……初秋时节,走在双甸镇高前村,眼前一派令人愉悦的景象。在村部北侧的文体公园,村民陈建中正和邻居们一起在园子里锻炼、散心。“平时我们有时间就到这里转转,能够享受园林之美和田园风光,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拿着鱼竿,在鱼塘里钓上几尾小鱼。”
让乡村更宜居,才能让乡风更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前村党委扎实推动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投入1400多万元,陆续建成滨水公园、文体公园、法治文化园、易俗堂和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明底蕴。特别是易俗堂的建成,为村民举办婚丧喜事提供了务实管用的场所,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新载体。村民殷卫华说,过去,村里人宴请总是离不开歌舞团、戏班子的吹吹打打,宴席的规模也有相互攀比的趋势,现在这样的情形大有改观。“到这里来一切都是简办,少了攀比的压力,大家相聚在一起,增进的是感情,减轻的是老百姓的负担。”
乡村建设的投入,资金从何而来?近年来,村“两委”趁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积极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充分利用沿运河、公路的地理优势,创办加油站、砂石场、木材市场,以出租的形式,收取租金;对零星抛荒地进行平整开发,种植经济作物、创办休闲农庄;流转土地建成双甸镇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90多家,全年村营收入超过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高地。
从打造文明发展的靓丽面子,到塑造文明和谐的精神内核,高前村始终不遗余力。村党委副书记庄永明介绍,村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高前好人、五好家庭评选和“晒家风家训”活动,全村1400余户家庭全部向村党委递交“文明家庭户”书面申请,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在这里蔚然成风。把立德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高前村将村里的四条主干道分别打造成党建引领、民主法治、人居环境、家风家训四条示范路。法治知识、家风家训等内容被制作成展板整齐设立在路边。“村民们来来往往,上下班路上都会看见,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对村民的教育意义很大。”陈建中说。
朝着建设兴业宜居、和谐美丽家园的目标不断迈进,高前村先后创成“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文明村”“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庄永明说,今年,村党委还将进一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探索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具有江海田园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为村里注入旅游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带动乡风文明提升,不断擦亮‘文明高前’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