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鲜靠人争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51106105137.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毛茜)随着“游在南通 鲜到如东”等文旅口号频频出圈,“鲜”成了如东最动人的特质。坐拥86公里海岸线、百万亩滩涂,孕育上千种海产的如东,何以能把一个“鲜”字做成金字招牌?

如东渔民有句俚语:“海赠三分鲜,人争七分味。”答案或许就在这个“争”里。

开渔如开战,抢鲜如抢宝。伏季休渔结束的清晨,洋口国家中心渔港的闸门缓缓开启,蓄势待发的渔船竞相驶向大海。老船长陈祥有着近40年出海经验,休渔期间,他反复检修渔船工具,为开捕做足准备。“一汛15天,这趟准备出去10天,希望有个好收成。”他的期待,也是无数如东渔民的共同心声。

但“鲜”的竞赛,从不止于海上。

渔船尚未回港,南渔村的渔贩早已驾船出海对接,争分夺秒运回“第一网”海鲜。夜晚8点,天一市场人声鼎沸,梭子蟹、银带鱼、文蛤琳琅满目,各地客商成箱搬货、加冰装车,只为赶在次日清晨将如东鲜味端上餐桌。“我们市场晚上8点开门,就是为了让外地客商集中采购,赶早市上市。”天一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毛志宏道出关键。

这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深植于如东人的基因中。从海洋到市场,从滩涂到冷链,如东人用协作与效率,将“离海第一鲜”的时效压缩到极致。

靠海吃鲜的地方不少,但如东人对“鲜”的理解,远不止于“快”。

在长沙镇滨海村的滩涂上,文蛤养殖户陈自军凌晨三点便起身下滩。“文蛤是‘天下第一鲜’,出水后必须抢鲜入库,温度不能超过10℃。”他轻巧地将钩子插入沙土,一撬一抖,颗颗文蛤破土而出。这份技艺,源自30年来对潮汐、水温、泥沙的精准把握。

如东紫菜养殖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条斑紫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养殖需精确控制水温、盐度、光照。“大风一来,紫菜就被浪打没了,必须抢天时采收。”养殖工人周朝军的话语中透着与自然博弈的智慧。如今,如东人创新采用半浮动筏式养殖、冷藏网技术,让紫菜品质不断提升,价格同比增长30%。

这种与自然协同的智慧,也体现在如东的烹饪哲学中。

“好海鲜,清水煮也鲜煞人。”铁板文蛤、清蒸梭子蟹、竹蛏汤等本地名菜,均以清蒸、白灼等简单技法凸显本味。如东人对火候的拿捏极为精准:文蛤需猛火快炒,梭子蟹清蒸不过十分钟,海葵烫煮秒数必争……越是鲜美的食材,越需“熟而不老”的分寸感。一碟微酸带甜的醋,更是如东海鲜的“灵魂蘸料”,去腥提鲜,激发出海味的层次。

“鲜”的传承,从来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代同行的创新。

在昔日的盐碱地上,“80后”新农人符仁健创办对虾合作社,用科技赋能传统养殖。“从零散的淡水养殖到规范环保的生物絮团技术,亩产从300斤跃升至3000斤。”他的实践,正是如东人“向科技要鲜”的缩影。

更年轻的如东人则在数字经济中寻找“鲜”的新表达。95后博主陈力在渔村搭建直播间,教人辨海鲜、做海鲜,把如东味道推向全国。“我希望通过互联网,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如东海鲜。”他的愿景,也是新一代如东人的共同追求。

如东的创新更体现在产业融合上。南渔村党委书记张慧剑介绍,村里正打好“海滨风情牌”,开发“海上迪斯科”踩文蛤、沙滩足球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趣味中感受海洋文化。这种“海鲜+旅游”的模式,让如东从传统的海鲜产地升级为“鲜味生活体验地”。

潮起潮落,鲜味常新。当老渔民望着潮汐计算下次出海时间,年轻人在直播间展示刚上岸的海鲜,游客在滩涂上跳起“海上迪斯科”,如东的“鲜”,正因一代代人的接力与开创,始终“鲜”气腾腾、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