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乐章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3 累计次数: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通讯员 戴爱琴)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县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源要素,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引导各村(社区)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路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村居抱团协作

下好壮大集体经济先手棋

推行村村联营、共富共赢的发展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多元化发展新业务,增加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如东兴河小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河口镇13个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于2022年7月共同投资成立,公司成立后充分发挥镇一级整合市场资源能力优势,成立兴河产业园。该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租金收入约250万元,加之入驻企业地方税赋留成,平均每村年收益超30万元。针对河口镇现有闲置资产资源,兴河公司招拍原景安派出所危房,并以40.1万元出售,溢价达21万元;争取省扶持项目对十里桥村烈士陵园前排平房进行翻新,建设1060平方米店面房,每年增加村营收入约13万元。

该公司还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对外服务,以每年20万元出租5辆新能源汽车,预计3年多时间能收回成本,建成3个充电站均已对外开放,这两项业务每年可增加收入21.5万元。同时,该公司投资25万元购置冷链车、冷库、工作台等设备,负责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勤及年终大礼包的采购,从2023年6月份至2024年2月份实现利润近93万元……通过“遍地开花”的运营模式,如东兴河小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河口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努力实现了村营收入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产业项目带动

打造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培育新业态产业,推动发展路径创新,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掘港街道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克服土地资源不足的制约因素,虹桥村、十里墩村、掘西村、港南村整合资金、资源,共同投资参与建设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精品果蔬特色产业核心基地。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每年可持续增加村营收入50万元以上。

掘港街道以政府主导、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村土地、仓储、设备等资产资源,在虹桥、十里墩、周店、野营角、陈高、晓河等村投入1600万元新建粮食仓储、烘干设施1.2万平方米,补强补齐粮食主导产业链条,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开拓村企融合发展新模式;采取强村带弱村的方式联合投资建设农产品冷链集散中心,项目建成后,租金收益部分向沙南、晒盐场、新丰3个经济薄弱村倾斜,预计新增可持续性收入近25万元。2019年,海唐春葡萄产业联盟通过招商引资于融合园落户,2023年销售额近30亿元,打通了从葡萄种植“最初一公里”到葡萄销售“最后一公里”的每个环节,实现了葡萄产供销一体化,让“果园子”变成农民的“钱袋子”。通过发展“飞地经济”与特色产业联盟,掘港街道实现各村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开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因地制宜发展

探索村强民富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物业经济,设置自产自销专柜,走共同富裕道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岔河镇迎春社区集中资金分批建成了临街店面2000平方米,2014年建成大型购物超市5000平方米,两项固定资产年租金超300万元,成为迎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迎春社区的前身是蔬菜大队,为帮助农户销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迎春社区在自建超市中设立“迎春菜篮子”专柜,菜农将黄瓜、番茄、青椒等绿色果蔬进行直销,全年销售约125吨,年收益20万元。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完善集体经济分配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借助民主协商议事活动,迎春社区将58.4亩集体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用于建设厂房和码头、流转给苗木经营商,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为了满足群众精神和物质需求,2022年,迎春社区投资300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配备舞台、大屏、灯光、音响、餐桌椅、灶具等设施,最多可容纳500人就餐和开展文化活动。自建立以来,文化礼堂内共举办家宴70场次,费用平均比社会办宴降低了40%,深受群众欢迎。文化礼堂按次收费,截至目前,已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2.7万元。2021年账务调整后,迎春社区将净收入额的10%用于股民分红,每人每股360元;2022年,因集体增收,股民分红达到每人每股570元;2023年,股民分红每人每股933元。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坚持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道路,依靠农村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外部政策的综合利用,才能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为带动村民共富夯实坚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