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公共空间“加减法”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31 累计次数: 字体:[ ]

10月31日 星期五 (二版) 岔河镇振兴村:巧做公共空间“加减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朱宇晔 徐建彬) 从杂草丛生的“沟头”到移步换景的“口袋公园”,从被违章搭建“蚕食”的河道到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从长期“沉睡”的闲置资产到村集体增收的“活水源头”……今年以来,岔河镇振兴村以公共空间治理为“突破口”,妙用“加减乘除”法,在方寸之地精耕细作,于破立之间腾挪发展空间,绘就了一幅景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做“加法”:见缝插绿,加出民生“微幸福”

秋日午后,暖阳铺洒。张堡桥南侧,一座崭新的“口袋公园”里,草木葱茏,步道蜿蜒。一片簇新的绿草地上,高约两米的铁艺枫叶装饰牌上,“我在振兴等你”几个字熠熠生辉,与远方的桥影构成一幅诗意画卷,迅速成为村民争相打卡的“网红点”。“以前推开窗,看到的是废沟塘、烂泥地,现在开窗就是花园,出门就能散步,这日子过得真舒坦!”家住附近的村民陈爱如脸上洋溢着幸福。这片曾经的“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已成为她每日茶余饭后的必到之处。

小空间承载大民生。振兴村不仅“见缝插绿”增添绿意,更在此地巧妙融入了张堡桥的红色历史元素,让居民在休憩漫步间,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做“减法”:攻坚清障,减出乡村“高颜值”

公共空间治理,势必要向侵占乱象“亮剑”。“治理前,河道沿岸垦坡种植、违章搭建屡见不鲜,地笼网密布,既破坏生态,又隐患重重。”村党总支书记田柯伟介绍。一场力度空前的集中清理攻坚战随即展开,累计治理河道3.2公里,彻底清除了历史顽疾。

“减法”之后是“巧思”。村里并未止步于清理,而是精工细作,用古风文化砖桥栏、错落有致的圆形石板、修剪精巧的红叶石楠球与四季花卉,将昔日“痛点”打造成今日“亮点”——一座靓丽的河长制公园跃然眼前,与清澈河水共同构成“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的生态画卷。

同样的“减法”也作用于道路上。通过对6.2公里村道进行综合整治,减去乱堆乱放与坑洼不平,如今的村路两旁草皮如茵,绿植错落,曾经的“堵心路”已彻底变为畅通安全的“舒心道”。

破“旧”立“新”:点石成金,立起集体“增收柱”

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振兴村将目光投向那些“沉睡”的资产,做好“点石成金”的盘活文章。

已故五保户的承包地、占补平衡与高标田的溢出面积、上百块零散的公用沟塘……这些平日里不被注意的边角资源,被一一梳理、整合。村里通过将沟塘资源优先发包给本村村民,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与企业合作,收取租金与服务费,成功让“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截至目前,这番“变废为宝”的精细算盘,已为村集体账上新增了19.09万元真金白银,为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建“章”立“制”:常态管护,守住乡村“长久美”

如何让整治后的“一时美”延续为“长久美”?振兴村的答案是:建章立制,常态管护。“我们对治理成果的维护非常重视,将其融入日常。”振兴村副书记石海燕介绍,村里结合每月“村庄清洁日”,组织对河道、坡岸、公共绿地和房前屋后进行常态化清理维护,确保环境整洁不反弹。

借助空间治理的东风,振兴村同步加强了党建阵地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周边环境实现大提升,动员了村部门前的石材加工厂搬迁,并回购周边房屋进行改建,建起了党建宣传阵地和村民健身广场,实现了“面子”“里子”双提升。

振兴村党总支书记田柯伟表示,下一步,振兴村将继续执“奋进之笔”,续写公共空间治理的后半篇文章。“我们将在长效管理上再深化,在共建共享上再发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民生幸福更具质感,全力谱写‘燕川福地’的振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