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梦凡 张家东)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电商直播与传统农业创新融合催生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县不断涌现的“新”农人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带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乡村振兴增添“云活力”。
近日,在大豫镇百姓家庭农场,农场主朱春琏手捧西兰花,变身“带货主播”,边介绍自家基地种植的特色蔬菜,边与直播间的网友频繁互动。基地厂房内,打包、装箱、发货,一派火热……
“得紧跟潮流学习技能,带货需要花功夫找技巧。”朱春琏说,前几年受疫情影响,菜品出现滞销,她对转型线上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刚开始直播时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她就一直在网上搜集资料学习,从了解农产品特点、寻找特色推介方式到梳理脚本、多次试播,再到如今流利地展示讲解产品,起步阶段直播间人数最多时有700多人。“我们这里属于是基地种植基地出,减少中间商差价,货还新鲜。目前我们直播了70场左右,效益还是很可观的。”朱春琏告诉记者,她根据农场实际,创建了“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的模式,流转1500多亩土地种植西兰花、圆茄、水果玉米等特色蔬菜。
朱春琏觉得,利用直播平台,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农民是怎么倾注心力去种地。为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蔬菜,朱春琏还邀请农技专家来现场指导。“我们也是从它种植一直到加工,层层进行技术指导和把控,从前到后的追溯信息也很详细,让消费者消费得也放心。”省亚夫科技服务“如东大豫站”站长吴海虹说。
近年来,我县乡村直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既形成了直播点、直播基地、直播园区的区域化体系,也发展了平台直播、代理直播、个人自营直播等合作模式。“前年我创办了自己的直播公司,现在我们团队大概20多人,除了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何做好包装、物流、售后,我们团队平时还代运营抖音、快手等平台账号。”南通魔法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钰菡说。
“我们目前直播内容涉及农村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比如各种农产品以及本地文旅,此外直播空间也更加广泛,比如田间地头、车间、工作室等。”王钰菡介绍,团队的直播项目涵盖了全县十多个镇区的8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涉及产品约142种,带领87个家庭农场进入直播带货产业链,先后推动农副产品实现销售20多亿元。
下一步,我县将立足本地优选农产品,加大规范力度,从种养殖到销售各环节逐步走向标准化、分级化,逐步完善线上线下售后服务机制,推动农产品直播带货的良性发展,同时,持续打造好展示如东乡村形象、推广乡村美好生态、探索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