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身边的党员风采
沈亚秋:平凡的坚守 不凡的担当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08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玉霞 周颖石)城中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文体中心主任沈亚秋,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文化工作岗位,竭力为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用凡人善举书写着人间大爱情怀,先后获得“中国好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南通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70年南通市影响力女性”等美誉。

坚守岗位 服务群众

“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是沈亚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城中街道近2000平米的文体中心动工建设,作为文体中心负责人,沈亚秋当仁不让担起重任,她充分发挥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全身心投入文体中心的建设,从一砖一瓦,到水电开户、家具摆设等,都一一参与、亲自把关。尤其是农耕文化长廊的打造,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收集相关的藏品,她多方奔走,四处游说,用诚心感动了不少民间收藏家们,为文体中心争取了很多珍贵的藏品。如今,街道文体中心已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98年从江苏省文化学校毕业后,沈亚秋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她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40多场次,送戏下基层20多场次,带领秧歌队连续4年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所撰写的论文和文艺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大奖。另外,还创新举办了12届区文化艺术节、区街道社区文化月、区农民文体节,年年为城乡基层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

挺身而出 践行使命

党员的身份,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她前进的方向。去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沈亚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请缨,化身“抗疫战士”,白天守卡口,对来往车辆、人员开展信息登记、体温测量等工作,每天平均登记270余辆车、900余人,坚决做到“不落一人、不落一车”,并借助社区小喇叭,驱散扎堆人群,督促行人戴上口罩,筑牢疫情“防火墙”。晚上积极创作,疫情期间,共创作《打赢疫情歼灭战》《待到山樱浪漫时》等4个文艺作品,借助于通俗易懂的文艺表现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为战胜疫情凝聚正能量。

疫情期间,她把美德基金会发放的慰问金作为特殊党费捐赠用于疫情防控,自发对所在小区电梯进行消毒,及时更换、清理电梯按键专用纸巾……她将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与担当外化于“抗疫”的点点滴滴,她说:“我看到身边很多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都积极地投身抗疫,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该挺身而出,为打赢疫情出一份力。”

无私奉献 书写大爱

她力行党员的奉献精神,书写大爱情怀。多年来,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她还悉心照料丈夫前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的伯父伯母,给予了三对老人超越血缘的爱。1997年,沈亚秋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张恒俊相识相恋,当张恒俊告诉沈亚秋,前女友莫小惠因病去世,自己曾承诺会好好照顾痛失独女的两位老人,沈亚秋听后,主动和丈夫一起履行承诺,照顾莫永鉴和马桂兰两位老人,不仅将自己女儿名字加上了莫姓,当马桂兰生病时更是尽心照料。马桂兰去世后,沈亚秋将莫永鉴老人接回家中一起生活。除了跟丈夫一起履行爱的承诺,沈亚秋对待公公、婆婆也同样用心。婆婆全身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郁兆祥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亚秋带着老人四处寻医,即使自己病倒,也倾尽心力照顾公婆。对丈夫的伯父、伯母,沈亚秋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

此外,她还时常挂念着贫困户,坚持每年捐赠衣物送到贫困户家中,自掏腰包看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扶贫济困、乐善好施,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沈亚秋淡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