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伊纪霖 全媒体记者 洪绍敏 陆和煦 实习生 徐尹颖) 近日,随着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批UN3077危险货物使用鉴定结果单的出具,如东海关今年以“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验放的危险货物已突破360批次,这标志着在如东海关试点的UN3077(对环境有害的固态物质)和UN3082(对环境有害的液态物质)差异化合格评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原来每一单都要等海关到现场查检,现在大部分批次只需递交相关材料,最快当天就能拿到危包证。”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副总何小龙说,公司仓储周转天数从五天压缩到两天半,预计每年可节约100万元,紧急订单响应能力大大提升。
据了解,UN3077和UN3082类物质属于“对环境有害物质”类别,主要包括低毒农药、固化剂、抗氧化剂等。两类货物危险等级相对较低,但年出口量大、批次多。改革前,UN3077和UN3082类危险货物出口采用“报检一批、查验一批”的传统模式,需100%现场查验,周期长、成本高、积压风险大。
2025年7月22日起,南京海关在金陵、如东、昆山等13个隶属海关开展差异化合格评定试点:对满足同一危险货物生产企业、同一联合国编号、同一运输方式、同一包装类别的UN3077和UN3082出口批次,在企业合格保证的前提下,综合采取“检验+验证+合格保证”的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
“差异化评定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把监管资源集中到风险更高的领域。”如东海关副关长何剑介绍道,更为关键的是,守法合规企业因此获得了制度性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先机、提升了竞争力。试点以来,UN3077和UN3082类货物现场作业次数下降91%,平均每票通关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与此同时,UN3077与UN3082抽查批次合格率为100%,仍优于改革前水平。
受益的不只是生产企业。对于如东海关一线关员而言,改革带来的“减负”同样直观:平均每天减少7批次现场查检,整体查检效率提升10%,有限的行政资源得以向高风险的危险货物类别集中,检验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为保障改革平稳落地,如东海关建立“白名单”机制,对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集中评审,经过科学筛选确认试点企业2家。下一步,该模式有望扩展至更多企业,让更多外贸主体享受到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