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茉莉花开香满城 “文化大餐”惠万家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4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芊懿 吴胜泓)夜幕下的城乡广场灯火璀璨,惠民好戏鸣锣开演;公益课堂内,名师引路,文艺培训正酣;阅读书吧里,经典品读、写作切磋意兴方浓……

    自“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驶入如东以来,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艺活动,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到百姓家门口,让艺术之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为群众送去丰盛的精神食粮。

    群英荟萃 好戏连台 点亮城乡夏夜

    台上,身着宝蓝色舞裙的专业舞者随着韵律舒展身姿,手中的折扇轻盈翻飞划出优美的弧线。

    近日,“茉莉花开·艺通江海”第21届“蠙城之夏”文化走亲射阳专场演出在如东喜润城广场上演。女声独唱《美丽家园》以嘹亮歌喉,抒发江海儿女对长江、对家园的共同眷恋;射阳评书表演《献宝》以声音搭建的文化桥梁,展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今年“蠙城之夏”文化惠民演出于7月22日启动,每晚7点到9点在县城喜润城、文峰大世界、上河印巷三大商圈搭台,既有传统的综艺、戏剧、杂技专场,又汇集县内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行业部门展演;既有县文化馆公益培训、校外艺术教培机构成果展示,又有兄弟市县优秀群文团队文化走亲,真正实现“周周有演出,夜夜有精彩”。

    城区流光溢彩,乡村也是好戏连台。这个月,曹埠镇举办了“和美乡村 夏夜同欢”纳凉晚会巡演活动。舞台上,根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泉民歌小调《红娘子》改编的《曹埠谣》备受瞩目。歌曲旋律明快,歌词真挚,唱出镇区的变迁与发展新貌:“从前曹埠分三乡,散作繁星未聚光。廿五年前合一处,东西绵延四十里长……”这首融合了乡土记忆的民歌,是最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各镇区立足百姓需求,积极组织“四季村晚”“夏夜联欢”“纳凉晚会”等文艺演出,既邀请名家助阵,也鼓励百姓自编自演。一场场洋溢泥土芬芳、充满真挚情感的演出,驱散了炎夏暑热,点亮乡村夜晚,一幅城乡共融、雅俗共赏、生机勃勃的文化图景徐徐展现。

    精准到家 文艺培训 赋能全民美育

    文化惠民,既重在“观赏”与“欢乐”,也强调“学习”与“思考”。在掘港街道港南社区,“文艺直通车”为社区居民带来多元艺术课堂:如东杂技团魔术演员丁洋表演“三仙归洞”“绳剪不断”等节目,带领孩子们踏上魔幻之旅;非遗传承人刘承林讲解木雕技艺,以木为纸、以刀作笔,展现刀尖上的绝活;“兜兜爸讲故事”主讲人高山则借助绘本故事,引导孩子勇敢拒绝校园欺凌,助力品格培养。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在县文化馆暑期公益培训的国学课堂上,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蒙学经典《笠翁对韵》,大家学习热情高涨,认真体味诗歌的韵律与智慧。“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课程,比学校教得更深入、更宽广。我们不为了应试,就是满足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员徐赵淳的奶奶欣慰地说。

    县文化馆开设国学、美术、相声等暑期公益培训,拓宽群众艺术视野;县博物馆推出陶艺、雕刻课程,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各镇区(街道)广泛开展器乐、广场舞培训……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持续优化、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相关部门单位更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文化预告”,依据群众反馈“量身定制”需求清单,让各类文艺服务精准契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

    润物无声 氤氲书香 涵养城市风骨

    “古人没有空调,如何避暑?”不久前,丰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读梅书苑开展“以书为舟漫游盛夏”阅读活动。从甜碗子到采荷花,从观锦鲤到碧筒饮……志愿者以趣味问答开场,揭开古人消夏智慧。活动现场,大家轮流分享“近期最佳读物”,在《三体》的星河中感怀文明的壮阔,在《山海经》的秘境里探寻上古奇诡,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体会精神觉醒的力量,在红色经典的篇章里重燃信仰的炽热光芒。翻动的书页扇起缕缕清风,每一个沉浸其中的身影,都在字里行间寻到了一处独属于自己的清凉秘境。

    绿荫浓夏日长,书页翻动送微凉。依托“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我县持续擦亮“扶海书香”“理润扶海”品牌,深化“全民阅读+”服务模式,面向青少年、农民、职工等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的阅读推广和理论宣讲。各镇区(街道)及相关单位积极利用城市书吧、农村书屋等文化阵地,广泛动员“五老”人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阅读伴盛夏”“听故事爱上阅读”“述烽火故事 书香护苗心”一系列主题阅读活动。通过好书荐读、写作培训、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阅读蔚然成风。

    如今,扶海大地上文化活力蓬勃涌动,惠民演出、文艺培训、阅读推广、精品展览、优秀电影放映……“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穿梭城乡,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核心在“优质”,关键在“长效”。如东正通过完善群众‘点单’、政府‘送餐’的需求反馈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以“精准服务”为笔触,书写更多“家门口的文化故事”,让弥漫满城的“茉莉”芬芳持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