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陆昊)盛夏的如东,热力十足。当小洋口音乐嘉年华的动感音浪穿越人潮,星空下的蓝色大海也正感受着海洋经济的脉动。
数百台风机与光伏矩阵在86公里海岸线上全力运转,每一次叶片划向天空,都在刷新如东向海发展的刻度。截至今年7月初,如东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突破800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超810亿千瓦时。
回顾今年“上半程”,如东坚持“耕海图强”不动摇,将海洋经济作为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不断推进向海发展走向深广,而在战略性、基础性层面的突破尤为醒目。
产业版图再升维
6月,中石油江苏LNG扩建储罐项目、燕京啤酒如东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前者是LNG扩容项目,后者是燕京啤酒在华东地区的“关键落子”,也是如东啤酒产业的“复兴之作”。
此前,总投资7.1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科森(南通)绿色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期已于2月开工建设。此外,分期建设的亚达绿能船海装备、恒越安防产业园等项目已有部分产线投产。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花结果,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层级来说,都对现有产业体系形成了强有力补充。其实从上半年看,产业层面还不止在“秀肌肉”,项目增量背后,一份向海发展的顶层设计,更直接推动了产业版图再升维。
去年年底,如东发布的海洋强县行动方案提出,围绕“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总目标,到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GDP比重达40%。方案明确了四方面主要目标,制定了五大行动和18项具体任务,明晰了海洋强县的实践路径。
如东拥有86公里海岸线、4555平方公里海域、104万亩滩涂,分别占全省的1/11、1/8、1/10。对如东而言,海洋是不折不扣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近年来,如东持续深耕海洋经济,为海洋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出台海洋强县行动方案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拿出更高分辨率的“路线图”,对产业进行更系统的梳理与建构。
按照政策实施的完整周期算,今年是方案落地的第一年。诸多重大项目的动态与进展,共同构成了对这份向海发展顶层设计的最新呼应。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文”:正是长期以来项目增量的接续支撑,使得行动方案一出手就是“进阶版本”;同时,也只有立足顶层设计看项目,才能越过单纯的体量描摹,让谱系意味更加清晰。
发展筋骨更硬实
尽管向海发展已现壮阔图景,但如东仍将相当多的笔墨花在基础性突破上。
今年4月,江苏LNG项目三期配套码头工程展开施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单泊位服务两座接收站的码头。
作为如东向海发展门户,洋口港经历着基础设施的“硬核”升级——金牛码头工程W1通用泊位通过交工验收,N1、N2泊位正在加紧施工。与此同时,去年底通车的黄海大桥二桥与今年1月通车的洋通高速二期,共同构建起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
今年5月,作为江苏省首批3家化工中试基地之一的如东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率先开园。总投资3.5亿元,可同时为12个中试项目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场地,助力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所言,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节点,也是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平台。这就意味着中试基地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场,更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
无论是“基础”价值还是“载体”意义,在今年以来诸多实践中多有彰显。
一季度,如东远景海陆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在洋口镇开工,“零碳产业园”建设再度深化。所谓“零碳产业园”,就是让零碳能源供应贯穿园区的开发运营,实现园区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通过构建“风光储+数智化”能源体系,未来将推动一批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迈进。
同样是在洋口镇,小洋口风电母港亦日益成为风电产业的坚实承托。截至目前,港口作业船只约达2000艘次,完成吞吐量超600万吨。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高效集疏运体系,为做强风电全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更加扎实,发展筋骨才能更加硬实。重视基础性突破,是今年以来如东推动向海发展的鲜明特征,更是布局未来的关键举措。
烟火人间多旖旎
6个“第二观赛点”,点燃全民足球“夜经济”。6月29日晚,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五轮南通队对阵宿迁队,如东借势当下最热赛事IP,成功带动起一拨文旅“留量”。
深入挖掘彰显滨海特色文旅资源,推进沿海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向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以来,如东通过外部借力与内部深耕双轨并行,在这一领域精准发力,让人深有“支棱”起来之感。
在“苏超”席卷全省的体育热潮中,如东敏锐捕捉到文体旅融合的新机遇。“第二观赛点”的设置,固然是在呼应南通“全域看球”的上位布局,但也在构建“赛事+文旅”的县域消费生态,对消费数据产生了直接的拉动效应。
与此同时,如东亦借势推出了自己的打法。譬如从地方美食与赛事经济联动切入,通过实施品牌联名战略、改进零食包装适配观赛场景、在赛场周边设立展销柜台等方式,打造“如东风物”城市名片。
更大的驱动力则源于自身。聚焦本土资源,通过场景创新与科技赋能,构建独具特色的文旅体系,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7月初,小洋口的音乐狂欢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数据显示,近万名观演乐迷中80%年龄在40岁以下,南通市外乐迷占35%。精彩节目激发共鸣,周密服务赢得口碑,活动的能见度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大大提高。
从已经“出圈”的音乐嘉年华到筹备中的半程马拉松,精心构建的“全季候旅游格局”让小洋口从“一季火爆”迈向“四季可游”。
实际上,从春节期间的民俗巡游活动开始,如东就在不断以创新融合赋能传统文化焕新,带动全域旅游“梦幻联动”,激活消费动能。仅今年端午、“六一”双节期间,全县纳入统计的文旅场所就接待游客2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22亿元。
烟火人间多旖旎,见证着地方文旅资源的转化能力。在这一点上,如东有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