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姚陈 王芊懿)伴随着高考放榜、中考落幕、期末考试的陆续结束,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然而,近年来随着“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暑期就是分水岭”等类似言论的传播,家长们一到假期就变得焦虑起来,如今孩子们还能愉快地过好暑假吗?昨天,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以及家长,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暑期生活是如何安排的。
下午4点半,13岁的李王桧文刚从国学班下课。他告诉记者,9月份他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生,这个暑假原本作业不多,也比较轻松,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妈妈还是给他报了两个补习班,“我的暑假课程要一直上到八月初,每天都有课的。因为我的语文不好,所以暑假里还要巩固一下,积累一些古诗文。”李王桧文的母亲表示,暑假生活的安排主要还是考虑学习、娱乐两不误。她认为对于初中课程的提前预习,可以让孩子在新学期更轻松,除了学习,暑期旅游也是每年必须安排的。“7月份主要用来学习,平均每天四到五个小时,稍微会辛苦一点。等8月份我们计划带他去西安旅游,因为这个年纪应该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即将二年级升三年级的陈杨告诉记者,他的暑期课表已经被语文、数学、书法、奥数、架子鼓以及口才课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与平时相比,暑期丝毫没有感到轻松,“周六、周日没有休息,也要上课,一直要上到8月初,如果作业和课程再少一点,暑假就更开心了。”陈杨的妈妈杜晨告诉记者,与周边的孩子相比,他们暑期安排的课程确实比较多。究其原因,是身边八成以上的孩子都在利用暑期学习,你追我赶的氛围让她有些焦虑。“现在整个学习环境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在去学习,你不在上的时候,别人都在上。别人学得多了,就担心自己的小孩儿会跟不上。”杜晨表示,虽然课程多了一些,但也是征求了孩子的意愿,并且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课程。在8月份课程结束后,同样也有带孩子出游的计划,“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除了课本知识,增长见识也很重要,刚放假我们已经去过上海了,接下来还会去北京看一看。”
近两年,“幼小衔接”也成了不少“准小学生”家长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位家长透露,同龄的孩子里都在上幼小衔接的课程,大家都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现在卷得太厉害了,我也想让孩子痛痛快快玩一个暑假,但是大环境不允许,身边的家长基本上都给小孩安排了拼音、数学课程。如果不学,担心他适应不了小学的学习节奏。”正在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顾蓓蓓无奈地说。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坦言,一到暑假花销噌噌上涨,动辄上万元,兴趣班和旅游占了大头。超八成的学生在暑期都会报兴趣班或补习班,少的一两门,多的有五六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家长存在教育焦虑,有的是不知该如何让孩子过好暑假,既怕孩子太累,又怕孩子放飞,有的是没时间、精力或能力指导孩子学习,只能将孩子交给培训班、夏令营等, 求个心安。
记者手记
生怕孩子“输”,输在起跑线、输在培训班、输在假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经变成一种社会性的焦虑,很难简单化解。的确,暑假是自主学习、查漏补缺的好时机,但同时也是孩子放松身心、拓宽视野、增进亲子关系的时光。
有人说,养育孩子好比“带着蜗牛散步”,一味拉着快走,双方都很疲惫,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如果放开双手、放慢脚步,却发现自己置身在美丽花园。因此,家长要调整心态,不要轻易被焦虑的情绪左右,遵循个体成长的内在规律,耐心培土、施肥、浇水、剪枝,静待花开。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摆在孩子面前的也不是一个非赢即输的“独木桥”,即便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也并非孩子的“终点站”——他们还有未来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地方可以去探索。当路上的风风雨雨不期而至,当遇到人生的黯然时刻,或许记忆中某个暑假的风、天上的云,还有那些可爱的人、有趣的事,会给他们带去些安慰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