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促消费 惠民生 便民生活圈繁荣社区商业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11 字体:[ ]

    222.jpg

    223.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丹 朱文婷)3日,记者来到位于城中街道的荣润麒麟府小区。刚过11点,这里的社区食堂就变得格外热闹。76岁的付忠桐点了两荤两素四个菜,美滋滋地吃了起来。“社区食堂菜品多,一日三餐都不重样儿,定价实惠,还干净卫生,很方便。”除了社区食堂,小区周边还有电商服务站点、便利店、咖啡馆、图书馆……“吃完饭休息休息,还可以喝咖啡、看书,一站式解决很方便。”居民管陈萱说。

    桃园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创建是今年我县的一项民生工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形成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既惠民生,更促消费。桃园社区区域面积0.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19人。作为人口较密集的城区,社区内生活消费配套原本多是生鲜超市、早餐网点、美容美发等基础类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如健身、咖啡、鲜花这些消费,从‘奢侈品’变成很多人的‘必需品’。”城中街道桃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邱添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围绕居民日常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配齐了特色餐饮、运动、健身、养老服务、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网点,极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社区还积极优化商业业态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建社区消费场景,深度挖掘“商业+就业”融合圈,聚焦喜润城商圈及周边的2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新业态劳动者灵活就业30多人,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

    “裁个裤边、钉个纽扣……城市越来越大,居民越来越多,‘小修小补’少不了。”社区工作人员沈培培指着一块醒目的修补招牌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小修小补’确实鲜少见到了。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设置专门区域、让小手工回归’的建议。”为此,社区主动找到当时正待业的裁缝陈建红,协调提供便民摊点。很快,在中坤苑小区内的猫宁驿购和便利店之间腾出了一块地方。虽然只是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却是“五脏俱全”。交谈间,陈建红已经麻利地换好了一个衣服拉链,改了两个裤脚。“以前我也打听过,这种固定摊点一年怎么也得交1万多块。”陈建红感觉吃上“红利”,“现在一个月交500元就行!来的都是周边的居民,取个快递、买点东西、扔个垃圾,顺便来修补衣服,他们方便了,我生意也好!”

    “在我们老百姓眼里,家门口种类齐全的小店,既有颜值又有温度,就是美好的生活场景。”社区居民林燕玲笑着说。

    “我们鼓励‘一店多能’,让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一站式解决。”邱添介绍,社区一些商业网点除了提供商品销售服务外,还增加了不少多样化便民服务,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比如,在不少小区里的便利店,消费者除了能够购买到优质商品,还能享受干洗衣服、维修手机、清洗家电、寄收快递、家政预约等服务,给人们的居家消费带来更多便利。

    记者从县商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县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个,覆盖社区达19个。“一个‘小而全’的社区生活圈不仅要有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还要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设施及服务配套。”县商务局流通业发展科负责人顾春华表示,这种多元化的布局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进城市运营和社会治理,带动消费、促进就业。

    对此,我县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与城市更新、商街改造、嵌入式服务、餐饮场所工业级燃气泄漏保护装置的安装、地下空间4G/5G信号覆盖等多项民生工作相衔接,同谋划、同选取、同推进,推动便民生活圈、养老托育圈、文化娱乐圈、健身休闲圈等“圈圈整合”。今年,我县新增15个居民小区地下室4G/5G信号实现全覆盖。投资530万元的江海中路微改造项目预计12月底完工。截至今年10月底,我县完成餐饮场所工业级燃气泄漏保护装置的安装1183家。

    让放心舒心生活触手可及

    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省心,是如东百姓的共同心愿,也是县委县政府记挂的“操心事”。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动的一项民生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设施集中在十五分钟步行范围内,极大地缩短了居民获取服务的时间成本,提升了生活便利性。这不仅刺激了社区内部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繁荣发展,为社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使得社区生活更具温度。

    推进商街改造提升、实现小区地下室4G/5G信号全覆盖……发展生活服务业,更是消费升级的延伸。生活圈连接商业街,更多地满足了居民消费的需求,扩大了消费时空,自然也会提高商家的经济效益。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系列放心消费民生项目正在“多点开花”,不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改善城区消费环境,增强商业吸引力。当然,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感受,让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广大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