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南北文化的“激情碰撞”
——我县开展2025年“送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 活动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9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建明 张凯 通讯员 方楚慧)当热辣奔放的东北二人转旋律撞上温柔婉约的南黄海风情,会擦出怎样绚烂的文化火花?近日,“山海欢歌传笑语 文化润心暖万家”2025年如东县“送文化下乡”全县巡演、“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来自辽宁铁岭的剧团跨越千里,走进如东,为我县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热舞欢歌点燃乡村烟火气

12日晚,“送文化下乡”丰利镇巡演在一场欢快热烈的开场舞《本山音乐》中拉开帷幕。演员们身着艳丽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鼓点与音乐交织,舞步与身姿辉映,浓郁的东北风情扑面而来,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这次县里邀请来东北的剧团,真是把好戏送到老百姓心坎里去了,我们还组织了本地的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参与表演,让本土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机,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还拉近了群众与艺术的距离,实实在在地感受文化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丰利镇文化站站长黄艳丽介绍说。

据介绍,此次“送文化下乡”全县巡演活动从5月11日一直持续到25日,覆盖全县16个镇(区、街道)。主角演员们都是来自辽宁的铁岭县剧团,该剧团成立于1949年,是以二人转、小品、小戏、歌舞等具有东北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的团体。曾培育和选送了大批艺术人才,著名笑星赵本山、潘长江、小沈阳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男声独唱《拯救》、铁岭秧歌戏《村里来了机器人》、群唱二人转《画说如东县》等节目逗得台下观众欢笑连连。“这些节目都太精彩了!尤其是《画说如东县》,把咱们如东的历史、民俗唱得生动鲜活,我坐在台下听得感觉特别亲切。”丰利镇古丰社区居民郑立宜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平时就爱看戏,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东北二人转,这次县里把节目搬到了家门口,让她过足了戏瘾。

非遗绽韵传承文化薪火情

“同学们,手腕要用力,跟着节奏甩出去。”15日下午,在如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七彩剧场,铁岭县剧团的演员们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铁岭二人转”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并耐心地从基础动作教起,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姿势。随着一次次尝试,孩子们渐渐掌握诀窍,小小的手绢在手中飞速旋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我今天了解到二人转要练好‘说、唱、扮、舞’四大基本功,叔叔阿姨扮演的‘太乙真人’和‘哪吒’好像呀,还有他们诙谐幽默的东北方言引得我哈哈大笑,也让我收获颇丰,懂得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301班学生张钰彤开心地说。

“本次活动,演员们以讲座的形式揭秘二人转的历史渊源、行当特色和表演技巧,通过生动表演让学生直观感受二人转的艺术张力,又邀请学生上台学唱经典唱段、体验手绢花技巧。这种‘观、听、学、演’一体的模式,能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何春燕说。

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卫华介绍,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从5月12日持续至23日,覆盖全县16所学校,通过“演出+讲座”的创新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让如东的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领略东北非遗的独特魅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同步举办了如东非遗‘漫画’展,以‘新潮’的形式传播、展现如东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孩子走近非遗,认识非遗,体验非遗。”

山海和鸣共绘文旅新图景

“我们铁岭县剧团特别重视此次活动,从剧本打磨到演员排练,每个环节都倾注心血。不仅带来了剧团的经典剧目,还特意围绕如东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精心编排了特色节目《画说如东县》,希望能以艺术形式表达对如东的敬意与热爱。”铁岭县剧团团长麻守亮表示,如东、铁岭虽然相隔千里,但两地感情深厚、联系密切,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两地情感的升华。他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机会,继续携手,共同书写南北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据悉,自2006年“铁岭二人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铁岭县剧团也被评为“铁岭二人转传承基地”,他们肩负着传承非遗的重大使命。几十年来,剧团的演员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让铁岭县剧团的名声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等各大舞台,多次被中宣部、文化部、辽宁省政府评为“双服务”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这也是铁岭县剧团继2023年到如东开展“文化走亲”后,再次带来的精彩演出,让我县群众和学生深受感染。

陈卫华表示,接下来,县非遗保护中心将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品牌建设:一是扩大合作范围,邀请更多地域、更多类别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形成“月月有非遗、校校有特色”的常态化格局;二是推动非遗与校本课程融合,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非遗体验课程;三是挖掘本土非遗传承人资源,培养“校园小传人”,让非遗真正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只有让孩子们亲近非遗、热爱非遗,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陈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