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六城联创美丽如东
将“错位”资源“归位”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05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徐书影 徐悦箫 周霞 特约记者 丁甫其)“可回收的纸盒和易拉罐,贴上二维码扔到对应的垃圾桶里,就能赚取积分了。”日前,中天润园的垃圾分类公益服务站前,经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居民徐金飞领到了自家专属的垃圾分类“身份证”——一张二维码贴纸。

1千克报纸积分100、1千克纸板积分80……墙壁上,一项项积分规则一目了然。县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周进说,多年来,居民们混投习惯根深蒂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推广垃圾分类,仅仅靠宣传与监督远远不够,关键还在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县城管局推出激励措施,居民微信注册获得专属“二维码”后,只要按照规定投放垃圾,工作人员经过扫码,就能对“物主”给予积分奖励,累积的积分可在服务站兑换各类日常生活用品。

除中天润园小区外,今年,县城管局在名居花苑、昌和水岸花城、昌和时代等3个小区也设立了垃圾分类公益服务站,“二维码积分制”有了宣传推广的主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县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现有6家试点小区的基础上,新增爱民小区、盛世华城、同业苑小区等31个试点小区,覆盖居民近3万户。

记者了解到,我县日产垃圾量在700吨左右,其中,近20%的垃圾属于可回收资源。未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前,生活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粗放式”的垃圾处理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给填埋场带来巨大压力。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必然要求,更是降低处置成本的现实需要。周进介绍,今年我县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要力争实现50%的目标。眼下,县城管局正开展以“进学校、进机关、进单位、进小区”等“四进”为主题的活动,希望通过广泛宣传,为全民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从而提升居民参与度。

相比城市,农村因为环保设施基础差、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卫生习惯落后等因素,推广垃圾分类难度更大。然而在袁庄镇孙庄村,垃圾分类实施半年多来,村民意识、整村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里还集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一早,村民祁金秀收拾好屋子后,经过一番挑拣,将垃圾分别丢入了屋前一灰一绿两只垃圾桶内。与普通分类垃圾桶不同,这两只颜色迥异的垃圾桶上,灰色的写着“不可腐烂”,绿色的则写着“可腐烂”。

为什么这么分类呢?村党总支书记冒亚州说,垃圾分类常规分法包括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它四类。可留守村子的村民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对垃圾分类办法不熟悉,多类别分法耗时又麻烦,实施起来难免“水土不服”。加之去年初,村领导班子去台湾、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时也发现,推广垃圾分类办法,老百姓弄得懂、能接受才是可持续的关键。去年11月份,村里选取了100户居民作为试点户,给每个试点户免费发放了两只垃圾桶,并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可腐烂垃圾处理站。管理方面,村里采取“党员推广监督制”,以试点范围内的8名党员作为带头人,负责走访宣传、上门监督以及给做得好的村民累计积分,兑换礼品。多管齐下,孙庄村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老百姓的满意度、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施德宏是试点区的党员之一,主要负责监管自家附近30多户人家。他告诉记者,在党员的敦促带头下,老百姓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增强,再也没有过去垃圾满天飞的现象。

据村党总支书记冒亚州介绍,村民初次分类后,村里的保洁员会将可腐烂垃圾送往可腐烂垃圾处理站进行二次分拣,再入池处理。运转半年多,眼下,可腐烂垃圾处理站产生的沼气已成功点火。下一阶段,村里计划将沼气输送给周边30户居民试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以来,“孙庄村模式”不仅吸引了县内不少村子的目光,更有通州等地的考察团前来学习,典范作用正在不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