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县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符合实际,我局将逐步把建议转化为前行的动力,积极推动全县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如东县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依法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重要精神,因地制宜,不断规范农村公共空间管理使用、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如东新农村。2024年,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考验各镇村解决基层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发展问题,以及消除存量和坚决遏制增量的坚强决心,是一次深刻的乡村治理革命。对于您提出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觉得非常可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数字赋能。今年以来,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县统筹推进25个治理村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各镇(区、街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既做好组织者,又做好推进者、监督者,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下沉到村、一线指挥、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指导服务,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村(社区)是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具体实施主体,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定责任,挂图作战、确保做一村成一村、做一片成一片;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数字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县充分利用省苏智农经系统管理监督平台,持续完善省苏智农平台业务操作,由专人对省苏智农经“三资”监管平台系统执行情况定时抽查,对村存在的问题及时公布到镇,要求按时整改到位。长沙镇陆河村通过广电5G智慧检测平台的搭建,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报警异常情况,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县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助力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强化“三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器。由于各镇村在三资管理水平和能力上参差不齐、三资管理意识有强弱,导致我县村集体经济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的村集体资产资源长期被少数人侵占、有的资产资源低价出租发包等问题。2022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根据我县实际出台了《关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办〔2022〕46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村集体经济五年提升行动”。其中,在充分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方面,要求全县228个涉农村(居)要按照《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要求,彻底摸清集体资产家底,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台账,盘活村级现有存量资产,完善资产经营方案,提高资产利用率。
结合资产资源治理工作,治理村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大力对村级资产资源进行治理,重点聚焦村组集体资产资源是否应排尽排,是否登记造册,是否登记齐全,是否闲置或被无偿占用、使用,是否违规租赁,是否依法签订合同,合同内容是否规范等方面。同时要求资产资源治理要达到核清家底,建章立制,应进必进,保值增值的标准。在往年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对资产、资源、经济合同进一步清理登记、建立台账,做到家底清、数据明;健全完善资产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运行机制;对于资产资源的流转要求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努力实现保值增值,壮大村组集体经济。2022年以来,我县50个试点村及单项课题村累计收回及盘活利用房屋资产26118平方米,收回集体土地8593亩、集体水面3372亩。清理收回的经营性资产资源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村经营性收入新增到账2778万元。
下一步我县将一步明确公共空间产权归属。做好集体资产资源的梳理核实登记,充分开发利用公共资源,对清理新增的公共资产、资源等公共空间,优先用于村集体领办农业项目或发展新业态,最大限度实现集体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断增加集体积累,实施“产村融合”壮大集体经济。
三、突出共享意识,强化共建氛围。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是一项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鼓励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从我县两年多的公共空间治理实践来看,治理村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资产资源得到深度盘活,集体收入得到较快增长,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维护了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威信,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同时,工作推进过程中注重加强舆论宣传,通过“积分制”、“美丽庭院”评选等方式,大力发动群众参与,进一步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一是强化奖惩措施,引导群众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标语标识、宣传手册、“大喇叭”等多种宣传手段,最大限度把治理要求和内容传递给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结合当前我县在乡村治理中推行的“积分制”,将公共空间治理纳入“积分制”管理范畴,推行与群众签订管护协议,由村制定管护评比方案,组建考评小组,每季度开展考核评比,实行量化赋分。在治理过程中,我们也将不断引导农户参与,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菜”,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唤醒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治理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痛点、难点、堵点,让公共空间从“我治理”转变为“我们治理”,公共收益从少数人的“我独享”转变为全组、全村的“我们共享”。二是创新管护模式,实现多赢局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存在“重建轻管”、管护不专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各镇(区、街道)设立路长、河长制公示牌,明确管养责任。不断改进优化栽绿护绿管理机制,明确各村绿化责任人和具体林木管护人员,切实做好网格化管理,确保管护工作到人,持续巩固绿化建设成果,推动公共空间治理的顺利实施;三是严格督查考核,解决“管得好”的问题。实行“一月一巡查、一季一考查”,由各乡镇根据辖区管护工作情况,每季度进行考核打分,根据考核得分核算管护经费。同时,要求维养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考核机制,在各乡镇的监督下严格按照管护标准开展日常巡查,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每季定期绩效考核机制,确保人员责任有落实、考核有实效、管护有保障,一举多得,实现多赢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大豫镇大同村在河道沿线试点栽种桃树、梨树,河口镇关口村在河道实行承包养鱼的模式,鼓励由村或承包户出资在公共空间种植经济植物、养殖经济鱼类,由农户或承包户实行养护,形成经济效益由村、农户、承包户进行比例分成。通过“以树养路、以树养河、以渔养河”等模式,减轻村级管护负担的同时,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实现公共空间治理“三赢”局面。
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关系民生、关乎大局。我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领导小组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跑出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加速度”,点燃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引擎”。
如东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