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俞慧娟 图/记者 蔡珊珊)2017年,在文明创建的路上,如东始终以“赶考”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充实内容、创新载体、开辟新途,充分发挥“好人”的带头作用,让文明“盆景”变风景,便是一大特色。
如东的“好人之城”建设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一个人做好事,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又成立一个公益组织,一个个公益组织遍地开花,带动更多的市民,从而形成正能量的循环气流。城市文明不文明,关键看市民。如东一直把提高城市文明素质和市民文明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这里,“好人”与好风景一样,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沈亚秋家庭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潘建华等县领导欢迎载誉归来的沈亚秋。
如东籍老山战友群体代表看望烈士父亲。
“大妈妈,这几天身体怎么样?天气热,一定要当心些。”上月底,《南通日报》记者杨新明和战友朱明华冒着高温,来到如东经济开发区王潭村秦士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听说老人这几天肚子有些不舒服,杨新明赶紧给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朋友打了个电话,约定下午带老人去趟医院。
33年前,杨新明和300多名如东籍年轻人一起奔赴前线,枪林弹雨前,他们彼此相托:假如我“光荣”了,请照顾我的父母。当硝烟散尽,18名如东籍烈士长眠在了祖国的南疆边陲。此后的32年,这群从老山归来的老兵替烈士尽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战场上的承诺。去年10月,“如东籍老山战友群体”入选“中国好人榜”。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灵魂工程,不断加大发现“好人”、推崇“好人”的力度,探索出一条“以‘如东好人’引领城市文明”的创建之路,实现了城市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双提升”。
中国好人 树起城市道德标杆
“我们全系统56名女税务干部,每人都有一个或多个‘孩子’,我们用爱心陪伴,用真情付出,只愿孩子们拥有一片更加明媚的天空。”这是如东地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管玉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6月,如东地税“爱心妈妈”群体当选中国好人。
好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是一份爱心。这些年,一个个凡人善举向社会传递了善行善念。
对于工程负责人欧言来说,将工人应得的每一分劳动报酬如数发给他们是自己的责任。20年前,278元的工资,打工者浩志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领取,在其后20年的漫长岁月,欧言忍受心脏病病痛的折磨,苦苦寻觅,最终把工钱交到对方手中。20年不间断的寻找,欧言诠释了诚信的真谛。
无论刮风下雨、暑热寒冬,98名乡村邮递员在完成繁重投递任务的同时,总是主动承担起帮助孤寡老人的社会责任。打扫卫生、洗衣买菜,小修小补、搬运重物,从未间断。
“最美警嫂”沈亚秋,十多年来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3对“父母”,用心血织就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去年12月,沈亚秋作为南通市唯一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自2010年以来,我县先后有16位个人和3个群体当选“中国好人”,在全省县级市里无论是人数还是批次均名列前茅。一批又一批的身边好人,为这座城市树起了一根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标杆,撑起了一座城市文明的脊梁。
好人效应,文明薪火越烧越旺
一群“好人”点亮一座城,一片真情温暖一群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好人”在这片沃土上不断生长、壮大。
9日下午,如东飞鹤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例行查阅车辆监控视频时发现了暖心的一幕,在显示为8月5日中午1点的一段监控视频中,公交车司机袁绍建在车辆到站后,背着一位残疾老人下了车,再去换乘车。而看到视频之前,这件事一直没有人提起过。据乘务员周小琴回忆,袁绍建背着和他差不多体格的老人走了近50米,来到换乘区域,将老人送到222公交车上坐上了座位后才放心离开。当得知这一善举被市民纷纷点赞后,袁绍建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公交车司机应该做的事情。”
温暖人心的故事一直在这座城市不断上演,双甸镇七旬老人陆爱泉,两年来默默资助了10多个贫困家庭,她说:“年轻时我曾受到过许多好心邻居的帮助,如今我也想做些善事回报社会。只要我还有余力,一定会将善事继续做下去”。的哥徐守斌一次载客途中,偶然得知乘客成旭红是一名尿毒症患者,搭车是为了去县城中医院做血液透析。从此,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一、三、六的早晨,徐守斌总会准时出现在成旭红的家门口,免费接送她去医院透析。在掘港街道盐垣社区,30名老年志愿者一年多来守护着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漂流屋,无论烈日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持在书屋为居民服务,他们传递文明、收获快乐,他们服务居民不求回报的精神已经成了盐垣社区推动文明工作的重要力量。
好人好报,呵护正气弘扬大善
“行善举的时候从没想过要有回报,如今社会各界这么关心我,我很感动。”74岁的管惟川是高新区三元社区居民,近40年来,她一直坚持照料身患帕金森病的邻居郭如凤,201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今年年初,当得知管惟川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相关部门亲切看望,雪中送炭,带去党委政府的关怀与问候;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用“春风行动”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南通汽运集团如东分公司员工葛纪军在出车途中,多次不畏险情,勇斗歹徒,为旅客挽回经济损失5万多元,他的事迹被当成活教材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宣讲。如今,葛纪军年岁已大,公司特别将他调到后勤岗位,从事相对轻松的工作。当群众遇险、过往行人视而不见时,桑万璜义无反顾,挺身相救;当贫困学子面临辍学时,并不宽裕的他慷慨解囊,直至把他们送进高等学府。于亚军对身患癌症的妻子不离不弃,以其深厚而执着的爱,一次次将妻子从死神手中拽回。在他们退休时,如东国税举办了“中国好人”退休仪式,并专门成立“中国好人工作室”,进一步放大好人效应。
近年来,我县各地各部门将辖区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列为节日走访慰问的重点对象,不仅如此,爱心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类帮助,通过多种形式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深深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崇敬之心、关爱之情。如今,“好人有好报”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一个又一个好人不仅传递着正能量,更增强了全社会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