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进村入户看小康
大豫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精力发展生鲜果蔬这一农业特色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之路——
在瓜果飘香的土地上成就“甜蜜的事业”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曹雯雯 朱海城 包玉龙)时下,走进大豫镇伯安村顾氏生态果园,成熟的梨子挂满枝头,游客们结伴而行,一边欣赏梨园美景,一边高兴地采摘蜜梨,欢笑声与梨树下草鸡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田园丰收的交响乐,悦耳动听。

如此生动的丰收场面一年四季都在大豫各村上演。近年来,大豫镇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特色林果种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夏秋时节,漫步大豫田间地头,田园风景美如画,硕果压枝醉农家,一派丰收好景象。

梨园果飘香丰收迎客来

暖风拂面,梨枝婀娜,三三两两的草鸡在树下悠闲觅食。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伯安村25组村民顾明就忙活开了,他种的梨子果大、水分足、口感好,吸引了不少外地顾客。“海门的客人订了四五百斤梨,上午过来拿,我趁早凉摘下来好装箱。”顾明喜滋滋地说。

这位来自海门的客人名叫宋维超,从2017年开始,每到梨子上市时,他就赶来老顾家买梨子。这天,他还给老顾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品尝过后,朋友一家也竖起了大拇指:“确实不错,水分多,比较脆,你没介绍错!”

顾明种植梨子已经10多年了,近几年,他通过高枝嫁接引进了“超甜蜜梨王”“翠冠”“秋月”“丰水”“苏翠一号”等优质品种,加上精细管理,梨子的效益一直不错。今年梨树进入二次膨果期时,不巧赶上了梅雨季,可把老顾给愁坏了,“温度太低了,果子长得没那么大,加上雨水多,会影响梨子的甜度。”

就在老顾一筹莫展之时,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来到他家,指导老顾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对果实进行套袋,加强梨树的中后期管理。由于补救及时,虽然今年梨子的个头与往年相比小了点,但总体还是实现了稳产,价格也不错。据了解,今年大豫镇1.2万亩梨园平均亩产在2500公斤左右,按田头批发价每公斤9.5元计算,一亩田毛收入23750元。

黄桃枝头俏经济“甜头”足

与伯安村比邻的大同村也是有名的水果种植村,不过,与伯安专注蜜梨种植不同的是,近年村里开始涉猎桃树种植,到目前,全村桃梨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桃子近900亩。

走进桃园,记者看到一个个套着袋子的桃子大都生长在树干下部。看着这些硕大的“金果子”,村党总支书记冯金辉特别开心,因为这些果子承载着村民增收的希望。原来,村民们种植的都是早桃,成熟期集中在6月至7月,再往后就“断档”了,这也意味着大家伙儿没有了可以衔接的收益。2017年,村两委组织到浙江学习种植经验,偶然发现当地种植的锦绣黄桃很对路子,便引进回来先期试种了30亩。

种果树三分靠天时,七分靠管护。村里坚持绿色桃园的定位,坚决不使用除草剂,每年多花几万元用于人工除草,并坚持生物防治、施撒有机肥。同时,果园里还放养了1500只狼山鸡用来防虫增肥,挂果后,果实全部套袋,虽然费工费时费成本,但是保证了果实不受污染。

标准化、无公害的种植确保了黄桃的高品质,经过三年培育,今年,30亩桃林迎来了盛果期。经林果站测定,果实含糖量达到17%,口感极佳,市场价也比早桃高出不少,每公斤卖到了14元。“我家种了6亩田桃子,价格蛮好,一亩田稳赚1万元以上。”70岁的黄鹤凤是首批试种的果农之一,对于今年的收益,她很满意。下一步,村里将加大推广,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增收。

冬瓜成“网红”百姓忙挣钱

这厢,梨儿、桃儿硕果累累;那厢,黑白皮冬瓜大量上市。

冬瓜适应性强,喜高温、产量高、耐储运,是夏秋主要蔬菜之一,也是大豫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帮手。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采摘、运送冬瓜,每天都有各地经纪人慕名而来,将一车一车的优质冬瓜源源不断地运往苏锡常、上海、浙江等地。

几年前,大豫也曾遭遇过上万亩冬瓜因滞销而贱卖的惨事。为破解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大豫镇培育发展了一大批活跃在田头和市场的农民经纪人。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不少农民经纪人在淘宝、微信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开设网店,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双渠道销售。

据了解,今年大豫镇种植冬瓜约3.2万亩,虽然前期雨水较多,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因为全国多地都出现了水灾,所以今年冬瓜行情一路走高,“平均每斤收购价是0.45元,去年只有0.3元。”农民经纪人倪亚辉说。作为村里较早把农产品卖到网上的经纪人,倪亚辉已经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一天得接几十个电话,都是订冬瓜的,上海、南京、苏州的都有。”

目前,冬瓜种植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一项富农产业,今年全镇冬瓜收入预计达到1200万元。“今年冬瓜的销路不用愁,每天都有发往外地的,每车10吨左右,忙都忙不过来。”马家店村冬瓜种植户黄兵一脸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