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校园绿茵场上的“造梦人”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4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王洪 徐建彬)9月6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11轮圆满收官。南通队以10场全胜战绩继续领跑。该队队员黄蒋大亚、季桑楠、赵东旭均由如东县岔河小学输送,他们都有一位共同的老师——祝宗明,他用15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足球梦想的传奇,让一群乡村孩子在绿茵场上踢出了人生的无限可能。

    硬件条件

    煤渣地上画出的“足球梦”

    2010年,岔河小学迁址新建。当祝宗明接到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任务时,学校只有一个煤渣混泥土的操场。“每次训练前都要用石灰粉手工画线,两块场地画下来就是个大工程。”祝宗明回忆道。没有专业器材,他就跑去别的学校借;买不起真皮足球,就用20多元的橡胶球;缺少专业场地,他就利用夏令营,带孩子们住进南通市体校的宿舍,白天训练实操,晚上讲战术。

    “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祝宗明很清楚。彼时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祝宗明主动家访,向家长传递“足球育人”的理念,告诉他们,足球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培养拼搏意志、团队精神;遇到贫困队员,祝宗明毫不犹豫自掏腰包资助他们,让学生及其家长倍感温暖;他的手机里存着上千个学生家长的电话,无论是踢球的困惑、学业问题、生活难题,家长都愿意和他沟通,听听他的“支招”。他的努力成功打消了家长“踢球影响学习”的担忧,家长们从质疑到支持,如今发到家长群里的通知总是“秒回”——那一声声“收到”,凝聚了家长们的信任。

    战略破局

    从“走出去”到“引回来”

    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2011-201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祝宗明带领三位年轻的体育教师赴珠海、曲阜、长春参加国家级足球教练培训,在孔子故里的学习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以文化人”的教育内涵。

    与此同时,祝宗明积极动员人才“回流”,让培养出的优秀队员反哺母校。被恩师“召唤”的学生也乐意回来带队训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新一代队员。“球场上的规则意识潜移默化为日常的文明素养,战术决策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赛后场地整理培养劳动习惯。”25岁的体育教师王进燚坦言,从祝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

    育人初心

    “我是老师,不是教练”

    2012年,岔河小学成为南通市运动学校首个足球训练基地;2013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此踏上了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学校建立了班级队、年级队、校队三级梯队,通过“以赛促训”提升竞技水平。

    校队先后斩获南通市足球赛冠军、沙滩足球赛冠军等荣誉,累计向省市专业队输送30多名优秀队员。其中,黄蒋大亚入选U19国青集训队,梁钱熠加盟苏宁俱乐部并获“省长杯”冠军,季桑楠等队员在全国夏令营比赛中屡获佳绩……这些从乡间走出的少年,用足球改写了人生轨迹,更成为在校学生的鲜活榜样。

    “我不是教练,我只是一名老师。”祝宗明总是这样纠正别人的称呼。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首要职责,“相对于比赛成绩,我更希望培养人才向上输送。校园足球强了,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此刻,岔河小学的操场上,几十个孩子在跑道上折返跑,祝宗明站在一旁,目光如炬。“摆臂!快!快!……1号、3号、4号跑道的孩子留下来!”想到校足球队又有新生血液注入,祝宗明洪亮的声音中透着喜悦,这位还有四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皱纹拥抱在一起,——那是27年乡村体育教师生涯镌刻的痕迹。

    远处,小球员的射门划出优美弧线,足球落网的声音,恰如梦想破土而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