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文婷 单佳凯)在南通“校超”的赛场上,如东河口直夫初中女子足球队已连续四年将初中女子组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走进这所乡村中学,会发现比冠军奖杯更闪耀的,是足球在孩子们生命里刻下的成长印记,是校园中流淌的体育育人基因。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操场,直夫初中的足球小将们已开始了一天的训练。初一的队员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传接球基本功,初二队员正在进行三打三小场对抗,初三学姐们则专注于战术配合演练。这支15人的队伍形成了完美梯队,初一5人、初二6人、初三4人,每个年级都有新鲜血液补充,让球队活力源源不断。
“每天训练不少于2小时”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体育课、大课间、社团活动、周末提前返校时间,都被精准规划进训练日程。从基础的传接球到复杂的二打一战术,从校内男女混合对抗到校际友谊赛,多样化的训练内容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女队主教练栾建国和男队主教练吴浩然这对“金牌搭档”,作为专业足球D级教练,总能把体能训练、技能提升与团队协作培养巧妙融合。
足球带给乡村孩子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队员马倩从一年级就与足球结缘,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训练。“足球让我学会了坚持,压力大的时候在场上奔跑特别放松。”这个准初三的中锋小将眼神坚定,她以C罗为榜样,希望能一直走在足球道路上。“姑娘们带伤堵球、咬着牙冲刺的瞬间,比任何口号都有力。”栾教练的观察道出足球对孩子们的重塑。皮肤晒黑了,筋骨强壮了,但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精神层面——团队配合中滋长的协作意识,规则约束下培育的契约精神,胜负跌宕间磨砺的抗压能力。
令人惊喜的是,绿茵场并未挤占学业空间。近年来,缪静娴、徐施然等十多名队员以足球特长叩开重点高中大门,家长张玉芳看着女儿蔡苏妍的变化感触尤深:“球场上的拼搏劲儿带到了书桌前,现在学习更坐得住了!”更动人的是反哺的故事——符惠敏、徐佩云等五名队员考取体育师范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归如东乡镇,将足球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足球让我看见乡镇外的世界,”已是体育教师的符惠敏说,“现在我想帮更多孩子看见。”
这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六十多年来秉持“阳光成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足球成为践行“五育并举”的最佳载体,学校打造的“五一工程”体系——每天训练、每周专课、每月对抗赛、每学期联赛、每年校际交流,让8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我们还与河口小学共建联盟,形成‘小学—初中’连贯培养链,让足球人才得以持续输送。”直夫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智告诉记者。
如今,借助“校超”平台,这所乡村中学的校园足球获得了更多关注。但对队员们来说,冠军只是成长的注脚,那些在绿茵场上收获的健康体魄、协作能力、拼搏精神,才是足球送给少年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比任何奖杯都更闪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