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一所乡村小学的足球振兴之路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字体:[ ]

    7月22日 星期二 (二版) 一所乡村小学的足球振兴之路.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毛茜 王洪) 7月18日晚,岔河小学的足球场上空,500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拼出“足球梦中国梦”的璀璨图案。80名参加校园足球夏令营的孩子仰头欢呼,他们的脸庞被光照亮,眼中映着星光与憧憬。这场名为“足球之夜”的活动,不仅是一场乡村小学的夏令营结营仪式,更是“体教融合”实践的生动注脚。

    “15年前,我们连像样的球门都没有,现在却培养出职业球员。”岔河小学校长娄丛荣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就在上月底,南通队在“苏超”联赛中以4:0大胜宿迁队,三名主力球员黄蒋大亚、季桑楠、赵东旭均毕业于这所乡镇小学。他们的故事,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让孩子们跑起来”的殷切嘱托,也折射出中国乡村体育教育的无限可能。

    绿茵场上的教育实验

    走进岔河小学,足球元素以最质朴的方式融入校园肌理:地砖拼成的巨型足球图案,走廊陈列的历届队员照片,甚至垃圾桶都设计成足球造型。这种浸润式足球文化的背后,是一场持续15年的制度创新。

    2006年,如东县在全国首创"县队校办"模式,将县级足球队落户乡村学校。“传统体校容易造成‘练体育荒学业’,我们要让运动员首先是合格的学生。”县教体局副局长黄卫华介绍。在岔河小学,足球训练基本安排在早晚、课间,学校采用“普及课程+精英梯队+文化活动”的立体培养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足球课,选拔组建校队,每年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活动。

    “让优秀的孩子会踢球,踢球的孩子更优秀,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岔河小学校长娄丛荣说。如今,岔河小学每周一节足球必修课、人手一球、班班有球队。去年,学校编撰的足球校本教材被纳入南通市体育课程资源库。“足球不是少数人的竞技,而是全体学生的成长载体。”岔河小学总教练祝宗明说。

    从钢管球门到职业赛场

    “足球之夜”聚光灯下的标准绿茵场上,12岁的王瑜一记凌厉抽射洞穿球门,引爆全场欢呼。不远处,一个锈迹斑斑的钢管焊接球门仍倔强地“站”在操场边缘,像位沉默的守望者。这道历经15年风吹日晒的球门,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小球星”的成长。

    祝宗明回忆,15年前,资金短缺、场地限制、师资匮乏,他们就用废旧轮胎制作障碍物,用钢管焊接当球门。再难不过“坚持”二字。“学校坚持下去,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坚持。”

    岔河小学的足球事业如一粒种子,在众人的浇灌下,不断茁壮成长。如今,通过“企业家赞助+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的多渠道筹集,学校拥有1个大运动场、1个笼式球场和1个小足球场,7名体育教师中有4人持国家级教练证,昔日的“野路子”训练已升级为科学青训体系。

    这份坚持也收获着回报。近15年,学校向省市职业队输送球员30多名,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南通市青少年联赛中,岔河小学的孩子们也拿到理想的名次。

    乡村振兴的体育答卷

    “岔河小学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足球之夜”上,黄蒋大亚的“学长寄语”鼓励着现场的孩子们。“我要像黄蒋大亚学长那样,将来代表南通队比赛。”12岁的陈珑玉语气里透着坚定。

    足球运动传递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深深感染了当地民众。职业球员反哺母校、当地企业家设立奖学金、家长组建志愿队等举措,推动了学校“体教融合”的良性循环。“这种以体育为纽带凝聚乡村合力的方式,通过体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镇党委书记冯永军说。

    以足球运动为契机,岔河镇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各村利用小广场开展广场舞、健身操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节假日期间还会组织村民运动会和文艺演出。该镇多个行政村建成健身广场和小游园,配备健身器材,部分村居还建设了篮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这些场地成为村民日常健身、社交的重要场所。

    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力量。正如总书记所言,“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岔河小学的绿茵场上,中国乡村的体育梦正拔节生长,而无数个“足球小将”们的奔跑,终将汇成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