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资讯
心有回响 在山海间谱写未来的声音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0 字体:[ ]

日报讯(通讯员 曹小意)“下一站,南通站。”本月初,高铁上的广播声响起,当窗外的风景从高山变成平原,我县苴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曹意谨意识到,她在汉中南郑的支教生活已画上句号。带着海盐味的风吹在她耳边,似乎将她热忱的心跳带出如东,穿过群山,穿过汉水,穿过一年天蓝蓝、路悠悠的岁月,而今再次回到她的心间。这份心跳是支教生活的回响,带回了她沉淀的初心。

初心是一次理想的回响

“山的这一边,海的那一边,如东南郑亲如一家人......”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还记得王桂云老师和陕西的孩子们共唱这首歌的时候,曹意谨才刚刚踏进学前教育的大门,那时的 她就憧憬着“支教”这样意义非凡的事,希望自己也成为一颗星发光发亮,可未曾想,多年后,迎着苏陕教育合作欣欣向荣的曙光,她跟随第七批如东教育团队从美丽富饶的黄海之滨去往群山连绵的汉水宝城——汉中南郑开展教育工作。

在选择申请支教时,她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家中的外婆外公已经年迈,妈妈也已经进入中老年,只靠妈妈一人是否能够支撑起整个家?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她是否会为今天的决定后悔。妈妈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她她说,家里有她,放心。曹意谨表示,在过去的六年教育生涯中,她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介庸人,总是在摔倒、在迷茫。但她也同样感谢自己的平庸,因为只有摔倒在地,无人扶起的时候,她才能领悟如何站起。相信就算是我这样一点点寻找方向的人,也能为那些与我走着同样路的人拨开一段云雾。

就这样,去年8月底,她带着奔赴山海的决心,踏上了为期的一年的支教生活。在这次旅程中,她期待着他乡的诗情画意,憧憬着跨越千里的友谊,向往着那些来自山里的呼唤,也渴望着成为更好的自己。

潜心是一次教育的回响

八月凉风销晚霞,不觉初秋缓缓来。2024年8月31日,曹意谨来到汉中市南郑区恒大幼儿园。恒大幼儿园是一所新办园,设备齐全、干净优雅。新的环境与之带来的也有许多新的身份,“新老师”“新同事”“支教老师”,甚至还有全新的挑战“保教主任”,就这样,压力也随之而来。“我能应对好这么多的新任务吗?”曹意谨在心里问自己。她告诉记者,路总是要向前的,当时的她想起前辈的话“切勿急躁,潜下心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尝试未必知道自己不行,于是,她开始带着微光继续丈量前路了。

老师们都说,今年来到恒大幼儿园是最“幸运”的,因为一来就遇上了省示范与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充实的工作自然也就淡化了人内心的焦虑。基本功训练、教研活动、自主游戏都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了。

基本功是幼儿园的重要考核项目,弹唱、绘画、舞蹈、讲故事、教学设计都是关键。不过,来到陕西,更是有了新的挑战。家园共育、半日活动设计、通识知识,这些都是曹意谨不太熟悉的领域。她不断查找资料,咨询有经验的老师,与他们共同探讨案例,经常与老师们一起加班学习。秉持着测试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初衷,她参加了恒大幼儿园教育集团的技能大赛选拔。努力有回响,最终她在集团内获得全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曹意谨从未忘记前来支援的任务,带动全体老师的成长比自己获得荣誉更为重要。她将所学经验进行总结,分享给其他老师。同时,还被邀请至江南幼儿园教育集团专业技能比赛担任评委,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在园内进行师徒结对,辅导晋级到区内的王老师,不断练习专业技能,分析活动案例主题,最终王老师以区级第二名的成绩晋级市级比赛。

送教之路,是一段跨越山水的奔赴。他们背着装满教案与教具的行囊,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2024年11月12日,支教团队跟随汉中市南郑区教研室赶赴湘水片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颠簸的车程、山间的小道,都无法阻挡脚步。当终于抵达,推开那扇斑驳的校门,迎接他们的是孩子们清澈而炽热的目光。那目光里,藏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这一切瞬间让一路的疲惫消散,也让支教老师们深知肩上责任之重。

曹意谨告诉记者,她立即带着中班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语言活动《嘘!悄悄地》,孩子们跟随绘本卡片仔细观察画面,认识故事人物,了解故事情节。她发现山里的孩子们并不善于表达,但是初次接触拉拉书并且学习思维导图的他们,却也能掌握流程图的思维模式,按照顺序内容讲述和表演故事内容,努力地用“小声”说话和表演,这正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

教育从来不是枯燥的单音节,而是一场与童真共唱的华彩乐章。与湘水的老师们还有孩子们的邂逅都化作一节节音符,让她回归教育最本真的旋律,而这些初生的旋律终会在某个时代的五线谱上,带着期待,成为破茧成蝶的序章。

人文,是教育的根基。来到陕西支教后,曹意谨积极投身教研工作,也时刻在感受着陕西的文化底蕴。陕西的文化包含着汉中天汉楼的庄严雄厚;湿地公园的远山如黛;南郑南湖的近水清浅……它也是西安华清宫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更是钟楼鼓楼的“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陕西的风带来的岁月的痕迹,而她所感受到最大的变化便是饮食上的差异。陕西的美食源于文化、融于历史,岐山的哨子面、通关的肉夹馍、西安的泡馍,无不让人余味绵长。对此,她也在思考,这是否也能成为如东与南郑的孩子们交流的一次契机。

她立即联系了苴镇幼儿园的老师们,共同商议,隔空连线绘制课程网络图,分别制作南郑与如东不同的课程方案,预设主题为“南如文化交流”,以“如东线”和“南郑线”同时进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紧抓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感受两地不同的人文环境,提升幼儿的文化经验和感知深度,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

孩子们在课程里搜集资料、视频连线、班级墙面等多种形式引导两地幼儿发现地域文化差异,鼓励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经验,思考提出对其他文化的问题。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感受美食与“美食文化”的区别。传承南如友谊课程活动,升华课程主旨,孩子们产生对于文化的仪式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梳理整个课程的活动内容,为两地交流课程创建新的学习模式。在两地孩子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课程也参与了如东县课程叙事评比获二等奖,在南郑区校本研修活动中获一等奖好成绩,并在汉中市南郑区学前教育年会中展出。

在南郑的教育生活充满成长、挑战与希望,曹意谨将六年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在园内开展过区域创设、游戏评价、自主游戏、课程开展等多次讲座,引进如东教育的先进理念;在区内开展2节语言活动,多次展示音乐、社会等集体活动教学,均获得领导老师们的肯定与支持;在班级内开展读书月活动,排练童话剧,排练童话剧并在南郑区教育体育局公众号内发布;帮助园内开展保育教育融合课程,制定课程方案,阶段性开展课程审议,辅助园内完成保教融合课程汇报……

助人者,终成自渡的舟。离别时,园内领导赠与我一面锦旗,”跨越山海倾丹心,润苗苏陕育桃李“,这短短的两句话就像在汉中的支教生活岁月长河里撒网,当她以为只是捞出零星的光,却不知网底早已沉淀着无数珍贵的回忆与成长。那些善意交汇的回响,既是赠予他人的礼物,更是命运回赠给自己的生命勋章。

真心是一次善意的回响

曹意谨告诉记者,来到汉中南郑,是她第一次离家一个人生活。异乡的风裹挟着陌生的方言掠过耳畔,不适应那高山与大海的落差,想家的情绪充斥在心中。不过幸运的是,她却在遇到了一群真心的同伴。支教团队的五位老师,就像姐姐、妈妈,她们是她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她们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她们刚来半个月就遇上了中秋节,看着其他老师们家人团聚、共度佳节,思乡的心情达到巅峰,她们六人抱团取暖,在最孤独的时候感受到家的气息,支撑起坚持下去的信念。

真心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回声,当善意足够纯粹,那些沉默的回应,终会汇聚成温暖的洪流,漫过所有等待的时光。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虽然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经结束,但她将带着这段经历,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