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资讯
校园推进“每天2小时体育” 书写心理健康教育新篇
来源:如东县数据局 发布时间:2025-11-18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章业斌)“一想到跳绳能和小伙伴玩花样,我就特别期待每天的社团时间!” 在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六年级学生一边跟着同学练习长绳,一边笑着说。如今,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正在全县多个校园里日常上演——随着“体育每天2小时”标准的全面落实,一场以运动滋养心灵的教育变革,正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注入“强心剂”。

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顶层设计的明确指引。近日,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将“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举措;这一要求,也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深度衔接,标志着我国校园体育从“单纯体能训练”向“身心协同发展”的定位转变,更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实现了从“事后干预”到“事前预防”的关键升级。“‘每天2小时’不是数字任务,而是要让运动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伙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落地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心态、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如今走进校园,奔跑的脚步声、八段锦的韵律声、课间的欢笑声交织成的 “活力交响曲”,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如何让“每天2小时”真正发挥心灵滋养作用,避免沦为“跑圈、队列”的机械重复?不同学校给出了个性化答案,我县的两所小学便是典型代表。在县解放路小学,“心理健康+体育”的融合课程打破了场地与学科的界限。通过 “情绪接力跑”“协作拼图跳” 等游戏,既能让学生动起来,又能引导他们释放压力、学会合作。上周雨天,五年级学生在室内开展的“气球传球”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反应力,还通过小组配合化解了此前的小矛盾,“运动成了化解情绪的‘桥梁’”。而县实验小学则从“兴趣驱动”入手,让传统运动“焕新颜”。针对学生对单一运动的抵触情绪,学校在跳绳社团中开发了“单人花样跳”“双人同步跳”“百人长绳挑战” 等10余种玩法,还引入了“跳绳积分兑换小奖品”机制。

校园实践的成效,有着坚实的科学支撑。有专家指出,持续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多巴胺等“快乐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直接缓解焦虑、改善情绪,对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是温和且有效的‘心灵调节剂’”。更重要的是,运动中的胜负体验、协作过程、坚持突破,能帮助青少年习得“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