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千年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朱海城 通讯员 管婧婧)近日,如东县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以掘港国清寺遗址出土瓦当为原型设计的手机气囊支架兼冰箱贴,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一创意之举,不仅为古老的瓦当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更让传统文化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瓦当,这个曾经高悬于庙宇檐头、默默历经风雨的建筑构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实用物品,更是古人将信仰、艺术与生活完美熔铸一体的有力见证。”如东县博物馆副馆长朱春霞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此次推出的瓦当系列文创产品共包含4款,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掘港国清寺遗址出土的精美瓦当纹样。我们从众多瓦当中,精心挑选了莲花纹、朱砂莲花纹、兽面纹、花卉纹等具有代表性的纹样,通过重新设计与色彩赋予,让沉睡已久的图案重新焕发出迷人光彩。”

    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清净与纯洁,文创产品提取了莲花舒展的花瓣形态以及中心莲蓬的细节,希望能为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带来一丝宁静致远的气息。而兽面纹作为古代建筑独特装饰,以瑞兽为原型并融入人的面部特征,呈现出威严、神秘且震慑力十足的形象,常与驱邪、消灾、纳吉等寓意紧密相连。设计师选取其刚劲的轮廓与炯炯有神的双目,展现出力量感与守护感。重新填色后的瓦当文创产品,清新粉绿、典雅蓝灰等色调相互交织,实现了古典与时尚的碰撞。

    “手机支架既是实用工具,更是一个小小的文化载体。”朱春霞说,“我们期望借由这样的设计,让国清寺遗址的历史韵味,自然而然地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使大家随时随地都能触摸千年文脉,开启与历史对话的奇妙之旅。”

    要说起这些展品的“老家”——掘港国清寺,那可是大有来历。掘港国清寺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由天台宗高僧行满创建,是皋东著名佛寺,曾是一方香火绵延、梵音袅袅的佛教圣地。岁月流转,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虽历经战火纷扰,但它的根脉始终未断,并延续至今。2017—2019年,南京大学对掘港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区面积达13700多平方米,考古发现晚唐至宋代寺庙建筑遗迹及外围的古河道遗迹,出土瓷器、石雕、建筑构件等文物2000多件,发掘成果丰厚。

    2021年,根据省文物局的批复,县文广旅局对遗址实施回填保护,并建设遗址公园,将遗址保护利用融入如东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交相辉映。据悉,掘港国清寺遗址公园占地约20亩,位于如东县城中街道人民北路东侧。公园以展示遗址为核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多种业态,采用“一轴一带”的结构,一轴为遗址本体展示轴,一带为海上丝绸之路景观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元素等,使遗址与周边生活区相结合,实现百姓与文物和谐共生。

    2024年5月14日至8月14日,“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如东作为参展单位提供藏品17件(套)展出,成为展示如东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国清寺遗址是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联系扬州乃至长安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目前,如东县博物馆已衍生出印章、拓片、手机支架、扇子、帆布包等一系列文创宣传品,将现代创意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让古老的文物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以一种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互动。这种古今辉映的创新尝试,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传承不止于收藏,更在于分享与体验。如东县博物馆将会在后续举办的各类相关活动中推出这些文创宣传品,届时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未来,也会继续探索更多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