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民生热点信息
以小项目撬动大民生——
把“民生微实事”办成“幸福大好事”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2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51030085745_829_28.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曹磊)前段时间,河口镇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全票通过《河口镇“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办法(暂行)》,经代表集体票决,确定花园头居委会卫生室房屋修缮、小澪村砂石路铺设等5件2025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此举标志着2025年如东县“民生微实事”工作已经在所有镇(区、街道)全面铺开,实现了全域覆盖。

作为今年“双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如东县各镇(区、街道)人大紧扣“民生导向、精准施策、共建共享”原则,将“民生微实事”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让一件件“微实事”汇聚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答卷”。

试点先行全域推进

“烦心事儿”变“舒心事儿”

“我家就住附近,中午来这儿吃饭特别方便!”中午12点,栟茶镇卫海路11号的茗海社区爱心食堂里,饭菜香伴着欢声笑语,刚打完饭菜的居民脸上尽是满足。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不仅是解决老人“吃饭难”的爱心食堂,更是集护理间、棋牌室、保健室、阅览室于一体的互助养老睦邻点,老人们在这里享受“家门口的幸福时光”。

这份“温暖”源于栟茶镇人大的先行探索。2020年初,镇人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表决通过《栟茶镇“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办法(暂行)》,率先试点。此后,人大代表针对栟竹路照明缺失、大明沟垃圾污染、凤凰台雕塑保护等问题,深入调研形成方案,经镇人大主席团审查、镇党委审定后,提交年初代表大会投票落地。

道路亮了、河道清了、环境美了,群众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2020年至2024年,栟茶镇人大累计推动实施“民生微实事”46件,总投资近450万元。2024年起,镇党委进一步要求全镇15个村(居)每年至少实施1个“民生微实事”项目,镇政府每年专项安排财政预算75万元,同时规范项目流程,由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监督。“以前头疼的事儿解决了,为老百姓办了大好事!”村民的称赞正是对“微实事”最好的认可。

“‘民生微实事’虽‘微’,却承载着大民生。栟茶镇的经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样本,值得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在今年人大重点工作部署会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树建将推广“民生微实事”作为全年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今年以来,全县各镇(区、街道)人大迅速行动,组织人大代表深入村组、社区、企业调研走访,广泛征集民意,建立起“收集—会商—筛选—实施—监督”全流程工作机制,聚焦群众身边的操心事、揪心事,确定并推进了142件投资不大、当年完成、代表全程参与、选民直接受益的民生项目,涵盖基础设施提质、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养老托育保障等多个领域,镇(区、街道)安排奖补资金1336.41万元。

广纳民意精准落地

“问题清单”成“幸福清单”

在洋口镇新林片区泵站灌溉设施改造项目现场,3座泵站拆建维修,5座泵站智能化升级,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化调节,配套建设2.5公里防渗渠系;洋口村睦邻点投入45万元装修,委托第三方运营后,每月服务用餐人数达到1000人次,成为邻里交往的“暖心平台”。

这两个项目的推进,正是洋口镇广纳民意精准选题,将“需求清单”变成“幸福清单”的缩影。今年,洋口镇人大主席团结合“三张清单”,组织代表逐村走访调研,确定公益性公墓建设、天然气管道铺设、泵站灌溉设施改造等领域的6项民生微实事。“基层人大代表离群众最近、联系最紧密,最清楚群众需要什么。”县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镇(区、街道)基层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优势,将“民意收集点”设到群众家门口,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今年,如东经济开发区收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短板等意见建议,经梳理会商、可行性评估后,最终确定振新社区西苑小区人行道板修缮、社区长者驿家等8个“小而精”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新店镇按照轻重缓急、受众多少等原则确定12件“民生微实事”项目,总投资160多万元,涵盖道路修缮4件、渠道维修5件、民生公益项目3件。目前7件完成公开招投标,6件进场施工,1件已竣工;袁庄镇通过代表调研,确定厕所革命、农村养老互助睦邻点建设、农村道路拓宽亮化等5大类项目,让“民生微实事”精准贴合农村需求。

一件件“微实事”,就像一个个“小盆景”,共同点缀起如东“大民生”的美丽花园,让群众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

多元协同高效推进

“精细服务”让“实事快办”

“民生微实事”既要办得准,更要办得快、办得好。我县构建了“人大牵头、政府落实、代表监督、群众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简化流程、整合资源、全程跟踪,让“实事快办”成为常态。

掘港街道银杏南路无夜间照明,给村民夜间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街道人大工委接到群众反映后,协调代表与爱心人士筹措资金,计划安装70盏太阳能路灯,目前已进入施工准备阶段;芳泉村聚焦群众“充电难”痛点,启动充电桩安装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周边数百户居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这样的“响应”,源于掘港街道人大工委创新的“代表联系点+群众座谈会”民意收集模式——通过常态化收集,累计梳理整合26件民生诉求,经人大代表、选民代表、专家及职能部门联合论证,筛选出最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确保“问题不积压、诉求有回音”。

项目推进中,“协同”的力量无处不在。丰利镇“三阶联动”机制为“实事快办”提供了保障:先是向镇党委专题汇报,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再组织代表开展“民生微调研”,精准收集群众诉求;最后通过“需求—资金”双评估机制筛选项目,确保项目可行、资金合规。在该机制推动下,古丰社区“银龄食堂”项目投入10余万元便建成93平方米服务空间,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人大代表定期对菜品质量、价格等进行监督;凌河新建菜市场项目直面原老旧彩钢棚菜市场“安全隐患大、管理混乱”问题,计划建成包含10家店铺的新型便民菜市场,辐射周边8000余人。

城中街道探索出“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模式,在今年4月街道选民代表议政会上,一次性审议通过19件“民生微实事”项目,并明确上级资金补助、社会资金参与、有能力的村居自行承担、街道财政兜底的多元资金保障模式,破解项目资金难题。友好社区关西咀公园重建项目遇审批、噪音扰民等问题,街道人大工委协调社区联合住建、城管、学校等多方会商,调整施工时间避开学生午休时段,增设围挡降噪,现已完成场地平整与绿化基础工程,预计年内完工;碧霞社区1937户居民中1153户未装燃气管道,街道人大工委推动社区与住建局、燃气公司对接,计划分片推进安装工作,预计10月—11月施工。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点滴变化,汇聚民生温度。“民生微实事”虽小,却件件关乎群众冷暖。下一步,我县将继续拓宽民意收集渠道、优化项目筛选机制、强化监督评价体系,推动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真正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改善实效,绘就百姓幸福、社会和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