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朱海城)当下,河口镇锦成村如东绿之肴农场的大棚里,暑气混着甜香扑面而来。5亩瓜棚内,橄榄形的哈密瓜垂挂在绿藤架上,网纹皮泛着金黄与青绿的光泽,阳光透过棚顶洒在瓜皮上,像给“瓜中之王”镀了层蜜。
“这批‘苏佳甜’哈密瓜刚够35天成熟期,可以大量上市了,销售周期10天左右,分批错峰上市,每次两个棚。今天有客户团购,要了200斤。”90后农场主王亮亮是锦成村本村人,只见他猫着腰,穿梭在藤蔓间,轻轻地摘下一个又一个哈密瓜。“这个品种是农科院自主选育,单果重1.5-2公斤,亩均产量约4000斤,零售价格8元每斤,亩利润在1万多元。”
不同于新疆哈密瓜的露天种植方式,王亮亮的如东本地哈密瓜需全程“精细伺候”,他需要灵活地调整种植方案,以适应哈密瓜的生长特点。他坚持大棚瓜一藤只留一瓜,多余果子早期摘除,确保养分充足。
为了实现绿色种植,他在种植过程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羊粪3到5吨。“我们还尝试用纯中药渣做有机肥来种哈密瓜,效果很不错。”今年,农场在种植中采用了新方式——利用中药渣作为有机肥。王亮亮说,中药渣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能减少病虫害和重茬影响,进而改善土壤环境。这些中药渣从亳州引进,由研究所提供,目前在农场进行实验。
王亮亮随手切开一个瓜,伴随清脆的开裂声,黄澄澄的果肉渗出晶莹汁液,浓郁的瓜香瞬间四溢。一口咬下去,满满的甜味盈满口腔,满满的幸福感!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熟悉种植方式的新农人,曾经也是创业路上的“失意者”。2019年,王亮亮首次尝试龙虾养殖,却因经验不足和销路闭塞血本无归。然而,一次偶然的串门有了转机。朋友种的甜瓜卖到每斤20元,仍供不应求。这让他动了心,“新疆哈密瓜闻名全国,我们本地吃的也大多是从外地运来的瓜,那如东本地为什么不能种?”
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王亮亮驱车直奔镇江农科院“拜师”,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项技术都从零学起。如今,他的农场不仅有获江苏“好甜瓜”金奖的“白富美”,还有楚留香甜瓜等品种,而哈密瓜种植更是成了“金字招牌”。
靠品质站稳脚跟后,王亮亮瞄准高端市场走小众路线,以采摘和礼盒销售为主,客户多为本地企业和回头客。“现在不用出门吆喝,抖音、微信预约摘瓜的消息就响个不停。”
“他的瓜从来不愁卖,还没摘就被预约了。”河口镇锦成村党委书记赵亚华表示,王亮亮懂技术、能吃苦、善于经营,是当代农民典范。农场不仅吸收了周边劳动力,特色瓜果产品还为当地经济带来效益。“我们村里在土地流转、劳动力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借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大党委平台,为他提供销售渠道,使产品供不应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下一步,王亮亮将根据销售情况,在现有面积上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持续推进技术革新,探索更多高效、生态的种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