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如东双爱农场的“名特优新”成长记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8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51117095128.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通讯员 高杰凯 秦晨)连日来,位于如东河口镇的双爱家庭农场内一派繁忙。1300多亩的稻田秋收工作刚落下帷幕,果园里就马不停蹄开始了“换新”:晚熟品种和特晚熟品种大面积清理,腾出的空间,即将进行高档水蜜桃种植。“我们马上要进行一种新的树形的培育推广,由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品种升级后,园子里的高端水果又要多一张‘王牌’了。”如东双爱家庭农场负责人徐爱宏眼里闪着光,对农场的前程一派憧憬。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自信满满的“田秀才”,十多年前还是个屡遭挫折的农业“门外汉”,而他的农场能从一片普通农田蜕变为省级实训基地,背后离不开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口分局的全程护航与精准赋能。

2013年,退伍军人徐爱宏带着“扎根乡土、带动乡邻”的初心,在河口镇龙坝村流转30亩土地试水农业种植,2014年正式成立双爱家庭农场。可创业之路布满荆棘:2016年连续雨涝让小麦赤霉病、水稻穗发芽,颗粒无收;2019年900亩秧苗因毒土坏死,直接损失60多万元;20亩桃树试种仅存活100棵,损失惨重。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河口分局的工作人员通过“红链市监·‘河’盾365”党建品牌走访活动找上门来。“得知我们想做特色种植却没方向,他们不仅送来农业标准手册,还陪着我们分析市场需求,建议走品牌化路子。”徐爱宏回忆道,河口分局不但从商标认知普及、取名指引到权益维护全程跟进,帮他注册了“穗玥田”“园有桃”“河小果”等特色商标,指导农场加入中国商品条码系统,让原本“养在深闺”的农产品有了走向大市场的“身份证”。如今,农场已发展到1300余亩稻谷、260余亩果园的规模,引入的“妮娜女王”葡萄因甜香浓郁成为爆款,稀缺品种“黑皇”更是供不应求,徐爱宏也从“种植小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品质是农产品的生命线,这一点徐爱宏和市场监管部门有着高度共识。河口分局将农场纳入“一户一策”培育库,定期带着检测设备上门,对农用化肥、果蔬农残开展常态化抽检,严把投入品质量关。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徐爱宏放弃了传统化肥,改用发酵羊粪施肥,还特意让羊粪堆上长出杂草,“这样施肥不会刺激作物根系,种出来的果子更天然”。分局还精准推送国家农业标准,引导农场规范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虫技术,帮助对接省农科院专家解决“妮娜女王”葡萄上色难等技术难题。如今,农场的桃子、大米、葡萄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双爱铭源”葡萄拿下南通市优质鲜食水果金奖,过硬的品质让产品远销合肥、重庆等多个城市,复购率始终居高不下。

2024年南通市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启动后,河口分局第一时间上门指导,从申报类型选择到材料梳理核对全程“陪跑”,最终帮助农场成功入选,成为唯一代表如东参加全市“名特优新”展的家庭农场。在今年的“名特优新”推介会上,借助“苏超”赛事东风,徐爱宏带去的“寒露”蜜桃不到两个小时就被一扫而光。“我们提前进场,活动刚开始没多久就售罄了,不得不提前收摊。”徐爱宏感慨道,这份认可让他既兴奋,也愈发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多承担一份责任,带动乡邻共同致富。作为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他带着“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把桃树栽培、葡萄管理、电商营销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农户,先后带动4家家庭农场落地生根,让“名特优新”的种子在河口镇遍地开花。他还将如东本土的桑蚕精神融入农场发展,与学校对接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在田间劳作中传承勤劳朴素的品质,让农业发展更有温度。

“从当初的屡屡碰壁到如今的产销两旺,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的一路扶持,就没有农场的今天。”徐爱宏捧着刚收获的鲜果,眼里满是憧憬。他计划下一步细化果品包装和规格编码,让产品标准化水平再上台阶。而在如东,像双爱家庭农场这样的蝶变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截至目前,如东已成功培育84家具有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个体工商户,其中市级7家、县级77家。它们如雨后春笋,正成为激活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党建为引领,将服务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用品牌铸基、品质护航、示范升级的全链条赋能,让“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甜蜜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