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慧 单佳凯)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客厅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98岁的郭继胜摩挲着手中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他年轻时身着军装的身影。“杨爱生要是能活到今天,该多好啊……”老人的喃喃自语,将时光拉回到八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小河边的童年
1927年,郭继胜出生在河口镇景安村(原景安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45岁便撒手人寰,留下母亲独自拉扯四个孩子。“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老人回忆道,6岁时他被送给姨妈家抱养。自此后,郭继胜过了一段殷实富足的日子。
然而,没过几年,姨妈去世,家道逐渐中落,郭继胜被迫挑起养家重担。每天天不亮,他就跑到河边,和大一岁的邻居杨爱生一起在芦苇荡里打渔。“那时候我们约定,谁把鱼卖了,谁就多得两个烧饼。”
1940年2月,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在汤家园附近有一伙人,专门打劫富人,驻扎在附近的部队奉命剿灭这伙人。部队的人找到郭继胜和杨爱生,让他们带路。“没找到人,但是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发现了一把短枪。”郭继胜回忆道,后来他将这把枪交到鲁八区大队。
在部队,一个盲人劝说郭继胜,不要回去,会惹祸,就留在部队吧。听了他的话,12岁的郭继胜没有犹豫,当时就决定跟杨爱生一起留下了,两个童年伙伴开始了崭新的军旅生涯。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盲人是支部书记高金成。
12岁的郭继胜和13岁的杨爱生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战火淬炼的青春
1941年,郭继胜和杨爱生在一次执行侦查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日伪军的排长想买野鸡。于是,他俩在芦苇荡里抓到一只野鸡,假装卖给这个排长,趁他放松警惕,捉住他,缴了他的枪。
这一举动也受到了当时部队领导的赏识,两位少年被调到了短枪队,配合鲁八区警卫连活动。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杨潮乡民兵大队的机关干部保障潮桥东首金家渡南北交通的安全,协助当地锄奸。
1943年冬天,南通警卫团攻打驻扎丰利的日伪军,短枪队配合。由于船只都在日伪军的控制下,过河的时候,部队领导犯了难。这时,郭继胜主动请缨,“我去弄一艘船过来!”寒风呼啸,河面结了一层薄冰。面对这样的情形,郭继胜没有丝毫犹豫,立马脱去衣服下水了。凭借着年少时捕鱼锻炼出来的好水性,他很快就潜到了河对岸,把一条在日伪军控制下的船链条剪断,推到了河这边来。没多久,更多的船被弄过来了,战士们用这些船搭成了一座简易小桥。部队顺利地过了河,完成歼敌任务。
1944年初,郭继胜所在的短枪队到驻苴镇的陶勇部队学习文化、进行军事训练。1944年2月,经队长介绍,郭继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他调任南通警卫团。先后参加了数十次战斗,每一次都冲锋在前。
最让他难忘的还是1944年8月的一个夜晚,驻扎南通地区的日军中队长原田送妻儿回日本。他们乘坐的飞机经过兵房一门闸时,被哨兵看到,哨兵随即冲着天上放了一枪,正巧打在飞机的气缸上,飞机随即坠入海里。
当时正好落潮,郭继胜所在部队赶到海边时,正好看到鬼子正从飞机里撤离。郭继胜和杨爱生立即申请,要去消灭飞机里的鬼子。他俩带着两颗手榴弹和两把驳壳枪,乘着水流游到飞机边。杨爱生将郭继胜托起,他乘势爬上了机翼,向飞机里丢了两颗手榴弹。退潮后,部队到飞机上搜索,发现17个鬼子被炸死了,还缴获了两挺92式机枪。郭继胜因此荣立三等功。
战争残酷地锤炼着少年。也是1944年,在海安的一次战斗中,他的好伙伴杨爱生壮烈牺牲,年仅18岁。
未尽的守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继胜跟随部队转战南北。1945年春,他所在的部队并入1师30团,郭继胜任特务排排长。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革命奋斗。
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郭继胜被派往浙江军管会,负责舟山地区敌人遗留物资的接管和治安工作;1950年年底,任浙江军区建筑委员会材料股股长,1953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二等功;1954年,调至南京军区营防部第三工程处,任副科长。1955年,面对“新疆、北大荒、转地方、回乡”四个选择时,他毅然转业回乡。
如今98岁高龄的郭继胜儿孙满堂,家里摆满了各种勋章和证书。看着电视上关于九三阅兵的新闻,那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一一亮相,郭继胜感慨万千,“这些武器太高级了,放在我们当年根本不敢想。”
郭继胜回忆起,当年他们攻打碉堡时用的“土坦克”。这种“坦克”主体就是一张“八仙桌”,把六七条棉被用水沾湿,盖在桌子上,四个人躲在底下抬桌脚,还有一个人带着十几颗手榴弹躲在里面。掩护着到了碉堡前面,中间的那个人就从被子的间隙里,迅速向前扔手榴弹,“靠着这些凝聚着人民智慧的伟大发明,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石榴开花满树红,我去当兵去穿荣……”
夕阳西下,老人慢慢哼起当年的军歌,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仿佛在给另一个世界的战友讲述今天的中国:“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再没人敢欺负我们了。爱生啊,你都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