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周雨霁 朱南州 通讯员 陈名蔚 康昊文)他们,带着敢闯敢拼的勇气和韧劲,从城市青年变身扎根乡野的“农人”;他们,为广大的农村带去新理念、落地新技术;他们,把梦想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转变的机会,一批又一批新面孔逐梦田畴沃野,如今的农村,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回到生机盎然的田野上
陈佳慧的父亲经营着双甸镇一家家庭农场,2012年,从村里流转了50多亩土地,以传统的模式从事稻麦种植。“农场条件艰苦,父母作为主要劳动力,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里辛苦劳作,连饭都要抽空去吃。”每每出现这样的情景,陈佳慧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决定辞职回家跟父母一起种田。
心理上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是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而土地里能翻出金豆子,更是吸引他们返乡创业的驱动力。马塘镇马北村21组的薛桂华是个“老农人”,有些“新思想”的他多年来流转了不少土地,建起了如东华平家庭农场。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承包的土地谁来种成了问题。2018年,儿子薛定宇从部队退伍,在海门工作3年后,选择回到了家乡,他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比以前,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是很有前景的。”
和陈佳慧、薛定宇一样,这些“新农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二代”,父辈为他们的返乡,或多或少积攒了一些资产和经验。
“95后”郑彪毕业于江苏大学工商管理系,父亲经营着双甸镇一家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三年前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大家谈论着各自的职业现状以及城市、乡村未来发展,20多名同学大多在北京、上海、苏州等一线城市工作。望着窗外金色的麦地,郑彪陷入深思:城市发展需要人才,农村更加需要人才支撑,我家是做大米生产的,为何不借助这一优势投身农村、带动农民、振兴乡村?说干就干,郑彪当年就辞职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的管理、金融等知识,以自家东盛米业为平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个“苦活儿”,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家里有田地,父母有技能。不少年轻人从小看着父母种地,对土地有了解、有热爱、也有情结,正是这些,支撑着“新农人”们走出自己的“兴农路”。
接手农场的第一年,陈佳慧购买了第一台乘坐式插秧机,坚持自己操作。白天,炽热的阳光晒在身上,长出了无数水泡;劳作之后,去乡村医生那里扎破水泡、涂上药膏;晚上躺在床上,身上火辣辣地疼,皮蜕了一层又一层。即便这样辛苦,质疑声还是不断:“小姑娘插秧?怕是不靠谱!”“这么年轻的姑娘,怎么可能会插秧?”……但就是这些声音让她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坚持:“我要让他们看到,年轻女孩子在农业道路上也能走得很好、很远!”
对于“新农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仅在于身体上的“苦”,还有理念上的“变”。时旭东经营着河口镇关口村一家草莓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父母,深知批发市场里蔬菜价格“身不由己”,并不看好时旭东选择的大棚草莓种植这条路,“没种过万一赔了怎么办,不如安安稳稳种蔬菜。”
薛定宇家的家庭农场有800多亩地,面积不小、机械化程度不低,但他还是觉得“不够规范”:“对种植过程的系统规划还不够,田块也不够整齐,常常容易忙中作乱。”同样有着“不够规范”想法的,还有和父亲一起经营着东盛米业的郑彪。“我觉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也需要科学化、正规化的管理,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才能保证高效地运转。”
走出矛盾和困境
作为一名“新农人”,回乡创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些年轻人很少说出“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员流失”这样的普遍矛盾,走出困境的方式,是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逆天改命”。
“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是最重要的。”为了学到好技术,时旭东总是在各地听讲座、参加培训,还经常去相熟的草莓园“取经”。因为大棚里的日夜劳作,他常常“灰头土脸”,晒得黝黑,但几年坚持下来,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的生活,也成了“草莓种植专家”,对草莓生长每个阶段的变化了然于胸。不久前,时旭东种植的“红颜”草莓在省“紫金杯”优质草莓品鉴推介活动中获得银奖,现在的他,不仅用行动打消了父母的顾虑,还通过采摘、配送等方式,改变了父辈种植蔬菜时价格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几年,从事传统种植的家庭农场,无一不在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靠天吃饭’给农业带来的打击太大了。”2016年一年两季的亏损,让陈佳慧记忆犹新,夏收前夕,连续阴雨让原本长势良好的小麦全部倒伏,陈佳慧带着小麦样品周转于各粮行却被拒之门外;恶劣的天气同样出现在秋收前夕,这次虽然提前联系了烘干中心,但由于订单较多,排上号的时候粮食已经有了味道。两次的低价处理,让陈佳慧意识到:必须解决粮食储存和烘干问题。
不久前,薛定宇家的烘干中心刚刚改造完成,“以前的烘干机用油,很容易造成喷口的堵塞,现在换成了颗粒燃料,操作方便,不仅解决了堵塞的问题,还节约了人工和成本。”遇上农闲,薛定宇喜欢去各个乡镇参加技术培训,还爱和机械检修员们一同检修保养植保机。他坦言,“过去人们说的‘靠天吃饭’,现在依然重要,但我们可以提高效率,是‘知天而作’。”
沃野千里,因为有人才有希望。如今,这些“新农人”既有情怀、有文化,也有学习能力,智慧赋能之下,他们正展示着农业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