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朱宇晔)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严峻挑战。在袁庄镇孙庄村,如东源昇水蛭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忙着增拉遮阳网。“我们四个工人干了四天,在原本的单层遮阳网上面增加了一层加密的遮阳网,终于把水温从32度降到27度。”此刻,养殖场负责人翁晓宏正忙着检查水温、增氧换水,全力保障宽体金线蛭安全度夏。
翁晓宏介绍,自2018年投身水蛭养殖,目前基地拥有近50平方米的养殖池180个,养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斤左右,单池产量约100斤。成品主要供应药用市场,由经销商统一收购。尽管销路稳定,但高温带来的水质恶化、病害风险和市场行情波动,仍是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前年行情最好,一斤能卖170元,去年骤降到70元,今年保守估计只有50元左右。”翁晓宏坦言,由于前几年利润可观,大量养殖户涌入,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回落。今年,她的目标是产出1.2万斤,销售额60万元,但持续的高温让成活率成了未知数。
“水蛭对水温、水质和饵料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大面积死亡。”翁晓宏说,今年闰六月,高温期延长,面对酷暑,翁晓宏采取了一系列降温措施。单层遮阳网无法有效阻隔烈日,水温可达32℃以上,而双层遮阳网能将水温稳定在27℃左右,减少水蛭的热应激反应。同时,采用24小时微流水循环设备,通过持续换水、增氧,保持水体流动,避免水质恶化引发病害。
与其他水产养殖不同,宽体金线蛭只能投喂鲜活螺蛳,无法使用人工饲料,每天,需要消耗2000斤螺蛳。翁晓宏及时调整投喂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以免残饵腐败影响水质。
“行情大起大落,现在只能求生存。”翁晓宏表示,尽管市场波动大,但她仍看好药用水蛭的长期需求。眼下,她最大的愿望是顺利度过高温季,确保9月初如期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