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许鸿:尘埃里的苔花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字体:[ ]

    7月7日 星期一 (二版) 许鸿:尘埃里的苔花。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陈顾.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陈顾)清晨6点的如东县掘港街道江海西路上,路人、车辆并不多。伴着晨曦,一个橘黄色的身影准时出现,她舞动扫帚,“沙沙”的声响划破寂静,仿佛一支钢笔在大地上书写着晨曲。

    她叫许鸿,今年43岁,是如东天恒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道路保洁员。

    “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

    门帘上的“福”字泛着暗红,许鸿的出租屋是一排平房的中间一户。

    屋里陈设简单,床铺对面的长桌上,两摞书籍十分醒目:一摞摆着《经济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简史》《英汉双解词典》等实用读本,另一摞则平放着《心安即是归处》《冬牧场》《羊道》等文学作品。桌子的延伸处,烧水壶、蒸锅、碗筷、酱油、醋等依次摆放着。

    上午10点半结束清扫工作后,许鸿步行回到离工作区域不远的这间出租屋。来不及换下沾着尘土的环卫服,匆匆解决午餐后,她打开了电脑,专注地听着屏幕里的网课老师的授课,不时低头认真记着笔记。

    “没能参加高考,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我总觉得自己不行,一犹豫就是好几年。”因为喜欢写作,许鸿加入了一个名叫“环卫人的诗和远方”的微信群,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群里有个名叫黄新生的大姐,54岁了,今年她顺利通过第13门功课的考试,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文凭,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她年龄比我还要大,都成功了,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

    许鸿更加笃定要在生活的褶皱里,寻找20年前未能完成的高考梦。

    去年,她参加了成人高考。其中不易,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今年2月份,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学费一交,就成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新生了。一手扫着脚下的路,一手重启学习之路,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加油!”

    “有人说我是个扫地的,学这些有什么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许鸿,但她的回应朴素而有力,“就像有人喜欢养花,有人喜欢钓鱼一样,我喜欢读书、写作,我想提升自己,在忙碌中寻找自己。”

    许鸿努力挑战自己,与自己和解。她坚信,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无论身处何种岗位。

    她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拿扫帚的手也可以画星月”

    热爱,属于任何年纪。

    “我渴望像一只鸟儿,翱翔于广阔天空。”许鸿清扫的路段旁边有一条宽阔的河,河水自远方来,又向远方去。她喜欢站在河边,看看远方烟囱与蓝天白云,让河风吹干有时候潮湿的心情。

    “扫垃圾、铲沙土时,若脑子里蹦出好词好句,我便会在空闲时记在手机便签上。今天记一点、明天记一点。”?许鸿坦言,工作中常有不被理解的时候,生活中也难免有磕磕碰碰。曾经有一段时间,她的内心蒙上了阴霾,陷入了情绪的黑洞,而文字恰好成为她疗愈的良方:“当我把不愉快写下来,记录或长或短的文字,写着写着,我的心情也就慢慢好起来。”?

    “我们环卫工人拿扫帚的手,也可以画星月,书写自己的诗和远方。”许鸿没有让灰暗主宰自己,她将苦累转化为诗意,握紧可以对抗痛苦的文字,在清扫的尘埃中寻找浪漫——“石子洒落在地上,就像一幅丹青水墨画。那边掉落的沙子堆成了小山丘,似乎可以埋藏我的不愉快。”

    学生时代的许鸿,受语文老师的鼓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那个课外书籍匮乏的年代,日记成了她倾诉内心、记录生活的窗口。后来,她前往昆山工作,尽管工资微薄,但仍会省下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文字像春雨般滋润着她的心田,在她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回到如东后,因生活所迫,她在小作坊织布。虽说条件艰苦,但她对文字的热爱从未减退。偶然间,她发现老板家有废弃的报纸,便将上面喜欢的文字剪下来,小心翼翼地贴在本子上,仿佛在收集珍贵的宝石。可惜的是,这些承载着青春回忆的本子,在一次房屋装修中不慎遗失。

    2011年12月15日,29岁的许鸿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坚持阅读的习惯也一直伴随她。

    “读书让我开阔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她车里的副驾驶座上,放着两个小箱子,一个装着清扫路面所需要的“上班五宝”: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定位手机,而另一个则放着两本书、一本日记本、一本摘抄本,以及红、黑、蓝三种颜色的笔。“下班接孩子的间隙,或者不着急回家的时候,我会在这里坐会儿,翻看几页书,消除一天的疲劳。”

    车,成为了许鸿的“迷你书房”。

    “在路上,春天可以看百花开放;

    夏天任由汗水滚落,然后融入路面;

    我会在秋天里把落叶扫成爱心状,送给脚下的路;

    到了冬天,路上的白雪映衬着马甲的橘黄,也是一种美的配搭。”

    到如今,许鸿已经写了50多首诗歌、散文,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县作协组织的活动,加入阅读者协会;向一些公众号、网站投稿。她创作的诗歌《和秋天一起来》,曾在环卫工人节朗诵中被评为二等奖。

    “和路谈一场无关风月的恋爱”

    “虽然在此之前走过的路有很多条,但每次都是步履匆匆抵达目的地。”许鸿在文章《和路谈一场无关风月的恋爱》中这样写道。

    回忆起刚入行时,许鸿负责一级路段,第一次穿上显眼的橘黄色马甲时,她满心羞涩感,深怕有人会说:“瞧,年纪轻轻的人还来扫大街!”“看着戴副眼镜挺有知识的样子,居然也‘扫大街’!”……这些脑海里想过的句子,让她不敢抬起头,只敢用余光来观察路面。

    那时候的她是迷茫与自卑的。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又脏又累,工资也不算高,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许鸿坦言,当初的选择是为了“挣点钱”“为了工作而工作”“下班后有空带孩子”,不止一次有人劝她辞职,换个稍微轻松一点、不用风吹日晒的工作。但十多年来,与路的不断磨合,让她意识到,当她把路打扫干净,路也在包容着她的一切,她最终选择了坚持。

    2017年,她调到现在的二级路,负责从江海西路福利纸厂到大草港桥的路段,全长约1.1公里,一天下来能走2万步。路段上分布了6家砂石厂,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砂石撒漏在路面,这也是所有垃圾中最难清理的部分,给清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夏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她的马甲被汗水浸透又被晒干,留下道道白色盐渍;冬天严寒,她的双手被冻得通红,长满冻疮。

    十多年来,风风雨雨常有,而许鸿也收获了许多的信任与感动。

    她记得,在工作的第一年,一个小女孩曾请求她陪伴自己等待妈妈。当时,许鸿还没有完成清扫任务,但还是决定留下来陪伴她。“看着小女孩害怕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拒绝,我要先保证孩子的安全。”许鸿回忆道。

    还有一次,在小学附近,一个小学生向她借手机。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信任。“他为什么不向别人借,而是找我?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穿的这身工作服,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

    炎热夏天,路边商家会邀请她进店休息,吹吹空调,喝口水;有时,陌生人会突然塞给她一瓶饮料,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这种被需要、被温暖的感觉,如同黑暗中的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让她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也让她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今天让我把这首情诗送给我的路,

    阳光照射下的路油光锃亮,

    电线投影到路面,

    像极了一根根琴弦,

    走在被自己扫净的路上,

    又像是在弹奏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每当看到被我扫得干干净净的路面,听到路人的一句感谢,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许鸿笑着说,眼中满是欣慰,“我知道,和路一起走过这么多年的感情,真心不易,也让我倍感珍惜,是不可能说放下就放下的!”

    2016年的一天,许鸿正在马路中间的红绿灯处捡拾漂浮物。在绿灯只剩下两秒的时候,一个司机为了抢时间,一踩油门飞驰而过,车的反光镜狠狠撞上了她的手腕,疼了好几天。这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许鸿仍心有余悸。后来又有一次,她遭遇一辆“夺命飞车”,车轮险些擦到她的腿!事后,她写下文章《愿环卫人平安》:“脚下的油门可以轻点踩,适时也要把刹车带,愿每一位环卫人平安!”

    正是这些经历,使得她不单抒发个人情感,还更加关注环卫群体。她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环卫人的艰辛,展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虽然我能力不足,但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略显沧桑的脸庞

    饱经了多年的雪雨风霜

    与扫把推车深情相拥的双手

    磨出了茧

    虽然累,虽然脏

    但毫无怨言

    只因心中永恒的信念——

    为城市的发展

    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环卫工人》

    面对未来,她说,“我的心在路上,路也在我心里。日子久了,除了家人,就属路陪伴我的时间最长。等我干到退休,需要走的环卫之路也许还很漫长,但我始终会在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定而有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