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我县推动规模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7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陆昊 钱海军 陈华 通讯员 汪勇军)在新店镇祝套村如东颖荣家庭农场,田里刚刚种下20多天的西兰花苗迎风摆动。近几年,村里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原来从事建筑行业的吴光明今年回乡承包800亩地,创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土地平整以后,对种田大户来说是利好。我家里有两个冷库,粮食仓库容量在5000吨左右,想把农业好好发展起来。”吴光明说。

    着眼整合土地资源,祝套村加快土地平整、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成高标准农田6800亩,全村土地流转率达到80%,目前已陆续建成精品稻麦、稻虾共养、水果生产、蔬菜保供等四大特色种植基地,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优势。“粮食烘干中心和仓储房也在建,我们准备和省级龙头企业合作,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把新店‘味稻小镇’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祝套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栋梁说。

    今年以来,我县聚力抓好“百千工程”实施,坚持产业为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强化数字赋能,不断夯实农业发展根基,推动规模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在为农业强基注入新动能。新店是远近闻名的水乡,沟塘与农田纵横交错,存在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去年该镇实施全市唯一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项目,土地整治区面积3.29万亩。新店镇副镇长张桂霞介绍,目前已建成千亩以上连片高标田4块,百亩以上连片高标田17块,有力推动了耕地集中连片和规模种植,形成可持续的村营收入来源。

    “对比很明显。”新店镇孙桥村党总支书记钱一兵说,过去这个农业村村营收入只有十几万元,通过全域整治项目实施,平整了土地,新增耕地面积1000多亩,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现在全村流转面积达90%以上,村里有10个家庭农场。到目前,我们的村营收入能达到247万元。”

    良田沃土是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核心基础。作为粮食大县,我县聚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7万亩,覆盖率达80%,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吨粮田标准,以扎实“耕”基托举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

    “作业前提前设置好路径和需要操作的田块,然后点击一键自动,就可以进行机械的全自主无人作业。”在掘港街道十里墩村“无人化”新型合作农场,正在为机器做保养的农场技术负责人刘振向记者介绍。动动指尖,机械自动作业,这是这家“无人化”新型合作农场里常见的一幕。农场配置收割机、平地机、植保机等10多台无人农机,通过“云端”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

    今年春耕、夏收期间,农场200亩核心区首次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搭建起以智能农机为核心、农场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数字化无人农场应用场景。“坐在办公室里面就能看到田间的作物的长势长相,通过APP软件分析出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需要打药,就可以遥控机械自动到田里面去。”农场负责人刘宗陈说。

    农场所在的掘港街道,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载体,近年来通过集成应用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推动无人农场、数字农场建设迈出可喜步伐。掘港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马爱东介绍,目前已有9家家庭农场接入省级平台,建成省级无人化示范农场1家、数字农场2家,装有智能化辅助设施的大中型农机有60多台套。“标准化的耕种、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化的收割,为发展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做好探索。”在全县范围内,以技术助推规模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县整合县域农业物联网,建成县农业物联网平台项目。去年全县新建20家智能化农业物联网创新应用基地并对接省物联网平台,今年计划新增基地15家以上。

    夯实农业生产“耕”基,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规模化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全县目前建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7家,拥有7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主要涉及稻米、小麦和蔬菜等行业,成员包含12家农业龙头企业、20家合作社、134个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联合体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带动农民6.97万人。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不断推动规模农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