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姚银松 王洪)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启动大型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采访拍摄工作,全片主要采用航拍方式,通过新时代的视角展示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在今天的发展成就,激励磅礴奋进力量。
83年前,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如东何家灶创建,逐步开辟了南到长江口及浙东游击区、北连山东解放区的中共首个海上抗日根据地,以木帆船和渔民智慧开辟“海上生命线”,为华中抗战注入不竭动力。今天,这片当年曾洒满救国激情与青春热血的海域,已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的重大引擎,以洋口港为支点,书写着“耕海图强”的新时代篇章。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全国百强县如东,因此成为央视选定的重要拍摄地。
大型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江苏拍摄组分别于5月17日和6月28至7月1日,在如东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访拍摄。该片目前已经全部结束了在江苏各地的拍摄工作,正在抓紧后期制作。
在如东,摄制组余颖平导演一行4人先后采访了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环港风电场、沿海万亩光伏发电场、重通成飞公司、阳光岛LNG接收站、新四军海防团驻地遗址何家灶三官殿,拍摄了如东的海上日出、城乡新貌。
中共如东县委宣传部、如东县新四军研究会对本次采访拍摄高度重视。如东县委宣传部联系对接了采访拍摄的所有点位,如东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肖斌全程陪同拍摄。
如东以“风”“气”为核,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体系。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62万千瓦,占江苏省四分之一,年上网电量超百亿千瓦时,可满足千万人口城市全年用电需求。在小洋口风电母港、风电叶片生产企业重通成飞公司和环港风电场,摄制组深深感受到了如东作为“海上三峡”从现代化基础设施到“绿电”喷涌的壮观与伟力,直呼“拍得过瘾!”
对洋口港的采访更让央视记者感受到“惊艳”。在洋口港规划展示馆,记者们了解到,如东坐拥86公里海岸线、4555平方公里海域,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资源,深度融入“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洋口港从“建港禁区”的沙洲浅滩跃升为国家级能源岛、一类开放口岸,已建成中石油、协鑫等4座LNG专用码头,累计接卸液化天然气超6000万吨,外输530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约5830万吨。2024年接卸能力突破1000万吨,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西气东输管网覆盖华东6省1市,支撑长三角天然气消费量40%以上。成为“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核心枢纽。2024年,黄海二桥通车、金牛码头投运,洋口港形成“离岸+近岸”双港联动格局,年吞吐能力突破亿吨,跻身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直接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建设。记者们说,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历史航线,在今天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取得如此亮眼的成就,非常好地反映了这部大型纪录片的主题。
在如拍摄期间天气晴好,室外温度很高。97岁的海防团老战士曹墩岳,83岁的新四军二代、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尤来宗,年过七旬的如东县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海防团历史研究专家顾瑞芳不顾炎热全程参加了本次采访。
连续几天的采访拍摄,对于曹墩岳、尤来宗等老同志是个不小的考验,但他们都心情愉快,说自己作为海防团战士和新四军后代,在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地方,看到家乡如东今天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感触特别深,也倍感兴奋与自豪。“红三代”沈慧颖说,对当年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重温,让她进一步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作为年轻一代要倍加珍惜,努力奋斗,为新如东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悉,大型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将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央视军事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