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乡村里的全国模范教师——
南黄海之滨的“摆渡人”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3 字体:[ ]

b1.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黄海之滨,如东县河口镇,有一个名叫景安的地方。抗日英雄吴景安曾在此浴血奋战。如今,景安初级中学就矗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这所乡村学校离县城40多公里,占地仅40亩,四周环绕着广袤的农田。校内一条200米长的香樟大道横贯南北,路边的楼栋屈指可数。

每天,天刚亮,一个并不高大的身影便悄然出现在校园的寂静里。他先去宿舍看寄宿生起床,再到校门口等通学生来;傍晚送完孩子,又折回宿舍查寝。往往不到中午,他的运动步数都1万步了。

这个人,就是林来建。从农家子弟到乡村教师,再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他始终心系乡野的孩子们,带领全校师生探索课改之路,让这所乡校一步步走上全国教育的大舞台。

“一碗饭”焐热守护情

林来建常说,自己的心是被“一碗饭”焐热的。

1973年,他出生在如东一个农家,家境贫寒。上初中时,每逢雨雪天气无法回家,他只能饿着肚子上课。班主任冯素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拉着他去家里,“家里饭做多了,你帮着吃点,别浪费了!”这句善意的谎言,那冒着热气的饭菜,让林来建暗暗发誓:将来要像冯老师一样,守护家乡的孩子们。

1992年,林来建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原本分配到小学的他,却阴差阳错地回到了母校景安初级中学。站在熟悉的教室前,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他握紧课本,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接受优质的教育。”

初为人师时,林来建只有中师学历。他深知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便比别人更加勤奋。连续多年,他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夜深人静时,当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在办公室里埋头苦读。7年里,他先后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本科学历。

“林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学生总爱听他的课。他总能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引经据典的讲解,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起初中时光,感慨道:“上林老师的课,从来不会走神。他不仅传授知识,还让我们爱上了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3年里,林来建几乎从未离开过学校,以校为家。

和他共事30多年的副校长徐建国见证了林来建如何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务处副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直至如今的书记、校长的全过程。“林校长从不在乎别人的赞美,他只有一个目标——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徐建国说。

“我是农家孩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这句话,林来建说了半辈子,也践行了半辈子。

唤醒整片土地的生命力滋养成长

景安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初中,近600名学生中,80%是留守儿童。

林来建常对老师们说:“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生日表”。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食堂阿姨、看门大爷,只要当天过生日,电子屏上准会跳出一句温馨的祝福。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多年,从未间断。有个学生笑着说:“以前没人记得我的生日,现在全校都祝我生日快乐,心里暖洋洋的。”

面对家里困难的孩子,林来建更是关怀备至。

初一学生小文(化名)是个孤儿,跟着独身的叔叔生活,家境极其贫困。林来建得知后,定期去小文家看望,送去生活费和生活用品;在学习上,叮嘱老师多关注、多辅导;积极联系政府,帮小文申请帮扶政策。三年的关爱与陪伴,让小文重拾信心。

2022年,初二学生小亮(化名)因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变得消沉自闭,甚至厌学。林来建得知后,第一时间和班主任上门家访。孩子从一开始的一言不发,到渐渐愿意与林来建交流。小亮的心扉慢慢打开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如今,林来建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和小亮握手、拥抱的照片,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林来建不仅关爱学生,对教职工也同样体贴入微。有教师家属生病,他会调整课务安排,主动帮忙联系医院;有教师评职称、报先进,他会耐心指导准备材料;年轻教师磨公开课,他会陪着一起备课、修改教案直到满意为止。“林校长像我们的大家长一样,有他在,我们工作起来特别有底气。”来自安徽阜阳的教师高宁宁感激地说。

景安中学周边是大片的农田,农忙时学校门口的水泥路上晒满了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给师生出行带来不便,家长多有抱怨。林来建默默记在心里,和颜悦色地和村民商量。“林校长,您说什么我们都支持,下次一定注意。”村民们都愿意听他的。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要整个乡土社会的同频共振。”林来建深知这一点。家访时,他会与老农探讨节气农事里的育人智慧;社区活动中,他邀请抗战老兵讲述耙齿凌战役的壮烈故事;家长会上,他倡导建立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在景安这个48平方公里的“大教室”里,他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乡村教育人”的理解——教育,就是唤醒整片土地的生命力来滋养成长。

202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这份荣誉是对林来建“用大爱办教育”理念的最好认可。

好老师用心血浇灌希望

“乡村孩子怎么了?他们也能有好课堂,也能见大世面。”林来建总是这样说,“乡村学校不能因为条件有限,就放弃追求优质教育。”

2008年,他顶着压力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决心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当时学生积极性不高,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发言。这样的课堂,培养不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孩子。”林来建深知改革的必要性,但推行过程并不顺利。不少老师有畏难情绪:“以前都是这么教的,突然要怎么改?”

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林来建和老师们一起,去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课改名校取经学习。回来后,他把研课当成每天的常规工作,用相机拍下课堂细节,写出详细的课例分析,再组织老师们研讨。他还开展“一课两上”活动——同一个内容,两个班用不同方法教,最后通过原题测试。结果显示,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模式的班级,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班级。

看到这样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加入到课改队伍中来。

慢慢地,课堂变了样。

6、7个学生围坐一组,老师抛出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互相倾听、合作,一起上台展示、总结,身后的白板上写满了想法。以前不敢举手的学生,现在能站在讲台上当“小老师”;内向的孩子,也愿意跟同学分享了。“现在上课特别有意思,一点都不觉得累。”孩子们高兴地说。

为了让课改成果更扎实,林来建还提炼总结出“景行”教学文化,带领团队构建创造式学习“景行”课堂,并主导开发八大拓展课程:游学课程让学生走进田野,在实践中学习;创客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3年有2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创客比赛中获奖;营养课程让学生参与菜谱设计,学会健康饮食……这些举措,让课堂更灵动,让孩子更有灵气。

景安初级中学老师黄婷说:“林校长让我明白,好老师不是站在云端,而是把根深扎在泥土里,用心血浇灌希望。”

如今,景安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南通市前列,76%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景行课堂”也出了名,全国30个省份的9万多人次前来观摩学习,不少区域和学校借鉴推广了“景中模式”;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师德师风建设与宣传基地学校;《人民教育》、学习强国、中国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课改事迹,“乡村学校也能办出优质教育”的理念,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

有媒体评价说:“景安初中让大家看到,乡村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创新实现优质发展。其课堂改革,为破解农村教育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也为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林来建自己也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通市优秀校长、南通市“双带型”党员标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殊荣。“他知行合一地做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葛家梅评价道。

今年52岁的林来建依然坚守在初三语文的讲台上。

走在香樟树下,他总会想起刚来时的样子:“树长高了,孩子们也长大了,真好!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一直守在这儿!”

33年,林来建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