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逐梦沃野“兴农活”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0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丹 吴文军)提到种地,有人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场景。然而,近日,记者在新店镇的如东永洋家庭农场里看到,农场的负责人“95后”蒋杨的“新农具”却是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办公室里的一个数字农业软件平台竟是连接农场近2万亩良田的“指挥室”,从栽种到采收实现精准作业,通过屏幕“田管图”,实现了“数字农田”的耕耘。

    “我们的新型托管模式全程依靠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做到耕、种、管、收、贮存以及加工。眼下,正是小麦抽穗扬花的初期,也是赤霉病的高发阶段,我们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查看每块地的麦子状况。”说话间,蒋杨操作着数字农业软件平台,所有地块一目了然。“每块田地都有负责人,接收到系统反馈的信息后,负责人会及时对作物进行管护。

    “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我意识到发展机遇来了。”提及创业之初,蒋杨回忆道,2019年从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果断放弃了在上海刚刚起步的和船舶相关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如东,成为一名“新农人”。

    起初,习惯靠经验种地的种植户对蒋杨的“数字农田”并不认可,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面对质疑声,蒋杨并没有退缩,决定用事实说话,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当即在新店镇的月池村、祝套村、深河村流转7000亩土地,从一块块荒地逐步深翻,采用宽幅沟播,接着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联合收割机收获,通过科学种地,很快就获得了丰产丰收。大家开始相信“电脑能种地”。

    “麦田集中连片,智能化程度高,有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种地不仅不费力,而且一定能赚钱。”蒋杨信心满满。从昔日的“镐锄镰犁”到今日的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空中无人机……田间尽显“科技范”。 蒋杨对这些“神器”如数家珍,他也道出了自己的种田心得:“以前种地都靠经验,现在我们靠科技。”

    70多岁的祝新明是如东永洋家庭农场祝套片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以往麦收夏播时,种植户们都忙得脚不沾地。而今,不管农活多忙,有科技型“新农人”在“数字农田”大展身手,他也跟着享起了种田的清闲。“以前小麦出现病虫害,打药太麻烦,背上药桶子,一个人一天打上三四十亩地,那就不得了了。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轻轻松松几百亩地就解决了。”提起过去种地的艰辛,祝新明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打药施肥是‘肩上背’,现在是‘天上飞’,有了机械‘帮衬’,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省时又省力。”

    “老把式”靠着传统经验种庄稼,“新农人”用一部手机,通过田间喷灌设备,虫情、墒情、灾情监测等“硬核装备”实现“云种地”。“前辈们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学习借鉴。”作为万亩“数字大田”的主人,蒋杨一直谦虚地向“老农人”学习,将好经验融入平台中,促进土地进一步“生金”,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连年增收。

    短短几年时间,从“农业菜鸟”到“行家里手”,蒋杨不仅玩转各种先进设备,而且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蒋杨的如东永洋家庭农场还直接带动新店镇周边农户2000户,辐射农田约4万亩,帮助农民增收。“我们采用优粮优购的模式,将优良的种子品种和耕种技术指导给周边农户,我们再以比市场价高每吨100元的价格向他们收购粮食。”

    提及接下来的发展,蒋杨表示,他始终坚信农业天地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下一步他将继续聚焦粮食产量和品质。“比如水稻的产量,我们争取明年达到1300斤每亩,小麦达到1100斤每亩。对水稻质量,我们争取食味值达到83以上,后续我们还会跟进富硒大米以及低gi控糖大米的研究。”蒋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