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重阳话敬老 “孝”满新策院
黄立新用真心撑起老人的“幸福港湾”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9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建明 钱海军) “我们都会老,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乡镇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的当下,南通新策护理院负责人黄立新的这句话,不仅是全院服务老人的初心,更成为我县基层养老工作里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例子。从为赡养两位母亲关注养老行业,到接手新店镇敬老院并升级为护理院,他用行动诠释“把老人当家人”的承诺,也契合了乡镇“养老服务便民化”的发展方向。

走进新策护理院,改造后的景观绿意盎然,简易健身器材、活动室、棋牌室一应俱全,二层楼全域覆盖的电梯,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出行无忧;房间屋顶翻新、护理床与护理车更新,处处透着对老人生活的贴心考量。目前,这里住着41位五保老人和9位寄养老人,年龄跨度从五十多岁到九十多岁,每天过着规律又充实的生活:清晨6点半起床,7点享用早餐,11点吃午饭,下午5点半用晚餐。能自理的老人,有护工带着开展文体活动、锻炼身体;无法自理的老人,每两小时就会得到一次翻身按摩,这份“离家不离乡”的细致照料,正是乡镇老人所期盼的温暖。

“服务老人,核心就一个‘孝’字。”黄立新深谙此道。刚接手时,老人与院方互不了解,部分五保老人还对民政规定标准的伙食有想法,纠结于价格、质量与数量。为解开这个心结,黄立新提出“让老人当家做主”:邀请老人参与监督菜品质量、数量及采购价格,全程公平公正,彻底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不仅如此,他每个月都会和老人交心交流,鼓励大家说出心里话,无论想法对错,都耐心倾听、拆解解答,尽力满足合理需求,渐渐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与认可。

在护理院,黄立新不仅是负责人,更是老人们最熟悉的“倾听者”——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面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特殊需求,他更是倾注了格外的耐心:刘奶奶总念叨“妈妈有没有做饭”“爸爸要来接我”,明知老人父母早已离世,他仍像哄小孩一样温柔回应;张阿姨经常找不到东西,看到别人的红色水瓶就说是自己的,情绪一低落,他就买新物品送给老人,哄得老人笑逐颜开。“看到老人眼中那种被认可的亲情替代感,我就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黄立新说,比起琐碎的管理和资金问题,安抚这些“老小孩”的情绪,才是最需要用心的事。

这份温暖,也感染着护理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53岁的汤卫华从2018年开始在这里做护工,每天的工作从给老人刷牙、洗脸、喂饭开始,再到换衣服、打扫卫生,忙得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这边老人对我挺好,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我陪他们玩、逗他们开心,他们也听话。”汤卫华说,看到老人们舒心的样子,再累也值得。

老人们的认可,是对护理院服务最好的褒奖。79岁的五保老人花万福来自新店镇孙桥村,偶尔会念着去亲戚家小住。既想圆老人的心愿,又放心不下他的安全,黄立新每次都亲自开车接送。如今花万福总笑着感慨:“服务这么周到,我这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了,心情比以前好太多!”70岁的钱玉林是如皋白蒲人,今年5月第一次住进护理院,中途曾回家里待过几个月。因半身瘫痪,他每天都需要专业按摩来缓解不适,对比之下更念着护理院的好:“这里的领导和护工都特别贴心,按摩、照料从没落下过。回家后护理跟不上去,我才明白,这儿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哪儿也不想去了!”

从一个关注自家老人的子女,到守护一群老人的“大家长”,黄立新和他的南通新策护理院,正用“孝”与“爱”,为我县乡镇养老服务添上温暖一笔,让老人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体面生活、尊严养老,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