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东轩)在如东袁庄镇小康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14岁的稚嫩肩膀扛起钢枪,用18岁的热血跨越鸭绿江,用91载的人生诠释“幸福是打拼出来的”。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朱锦福。
1948年7月,当时只有14岁的朱锦福报名参军。登记人员问起缘由,少年眨着明亮的眼睛答道:“家里姊妹多,到部队才能吃饱饭。”顿了顿又认真补充:“当兵日后才有出息。”稚嫩的话语引得在场众人笑作一团,却也道出了一个贫苦少年对改变命运的朴素渴望。因年纪小,他被安排在区游击连当通讯员,一年后,升入正规部队,成为新四军七团一名战士。
1952年,身在嘉兴的朱锦福得到抗美援朝的消息 他跟战友们一起积极报名赴朝参战,成为24军的一名战士,并在火线加入党组织,这一年他才18岁。
17昼夜罐子车里的热血记忆
从嘉兴去朝鲜,他们乘坐的是一列罐子车,车速缓慢,闷在车厢里17个昼夜。他们一遍遍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虽然车厢里憋得难受,但一个个唱得热血沸腾。
列车来到丹东的时候,他们这群南方兵,当时身上穿着单衣,这里的冰天雪地让他们很不适应,部队给每人分发了一套棉衣,就开赴朝鲜。过了鸭绿江大桥,又经过7天的夜行军(为防止敌人空袭,他们只能夜间行军),来到东元山的时候,正值国内过年,部队想让战士们吃上一顿猪肉,不料,放在外面的生猪,过了一夜,全部冻成了“冰猪”,连队只能割下一块块冰坨猪肉,分给战士。这时,命令下来了,要他们迅速行军赶到指定的地点集结,战士们一个个只好把猪肉拎在手上行军。这是他们过的一个特殊的年,“提着猪肉过年”,这成了他永远的记忆,让听者动容,永远难忘。
到前方不久,部队就投入了战斗,不少人没有吃上这块猪肉,就倒在朝鲜的土地上。
用生命守护的阵地与战友
朱老后来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战斗打得十分艰苦,敌人的飞机天天轮番轰炸,大炮不时轰击,山头被炸矮了两米,石头全成了碎片,泥土变成了红色。他们的部队转入坑道作战,坑道口就是他们的阵地,战士们轮换着上阵地坚守。朱老告诉记者,当时坑道的一边用于走人,另一边用来码放牺牲战友冻得结实的遗体……由于双方的封锁,生活用品供给十分困难,缺食物,特别是缺水,为了抢水,眼睁睁看着许多战友付出鲜血和生命。
1953年2月27日夜,朱锦福正坚守在阵地上,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老人轻松地说,很幸运,是没有被炸死,只是造成头部、肩胛、腿部多处负伤。因伤势过重,朱老被送后方医院治疗,后又转回国内,先后治疗9个多月。
复员后,朱锦福带着残躯投身家乡建设,从村副业场场长到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怀着一颗热忱之心。退居二线后,他更成了“历史传播者”:走学校、进机关,将上甘岭的坑道、东元山的“冰猪”、14岁少年的初心,化作一堂堂生动的“历史课”。“幸福是打拼出来的,只有祖国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今,91岁的朱锦福与退休教师老伴儿孙绕膝,日子平淡而幸福。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可见“最可爱的人”的身影——那些在零下三十度拎着“冰猪”行军的年轻战士,那些在坑道里用身体堵住枪眼的英雄,那些复员后默默建设家乡的普通人。正是无数个“朱锦福”,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用精神丰碑照亮了爱与和谐的社会。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当铭记。今天的安逸生活,是无数平凡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未来的幸福之路,需要我们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