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瑾敏 朱南州)“嗡嗡嗡……”初夏清晨,丰利镇双沟门村的田野上,站着一名"85后"新农人刘源源,他正操作植保无人机均匀的喷洒着农药,远处绿色的麦浪穗苗,正是他用科技与汗水浇灌的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
2009年从常州工学院毕业后,刘源源曾在常州煤炭地质勘探三队工作。一次回乡探亲,他发现家乡土地多由老年人种植,机械化程度低,大片农田因缺乏劳动力而撂荒。“年轻人不种地,以后谁来端牢‘中国饭碗’?”这个念头促使他在2015年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乡丰利镇,流转月河村320亩土地创办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开启了自己的农业种植征程。
创业初期的困境仍历历在目。“刚接触农业稻麦种植生产时,很多技术我都不懂,通过报名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农业科技、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班等来获取相关知识,手机里存着十几个农技专家的号码,遇到问题就追着问。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稻麦种植走向正轨,我也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源源回忆道。在生产过程中,他优先选用县农业部门主推品种名录中的优良种子,将水稻机械精量播种育秧技术、机插秧高效栽培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在双沟门村承包约520亩田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2017年,他购置两台大型拖拉机并配备旋转设备,2019年引入植保无人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前一百亩地喷洒农药每天大约需要四个人,现在只需一小时左右。”刘源源告诉记者,目前农场已实现水稻机械精量播种育秧、小麦机条播等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去年,他的富源家庭农场生产小麦316吨、水稻408吨,总产值达190万元,粮食生产效益比普通种粮户高出8个百分点。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刘源源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从不藏私。农忙时节,农场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工人多数来自附近村民和建档立卡户,每年能带动千余名村民就业,帮助村民年增收15000元左右。”刘源源翻开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工资支出。此外,他还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周边村民选购优良稻麦品种、科学种植并提供销路,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帮助村民出售粮食。凭借出色的表现,2017年,刘源源获评“南通市职业农民标兵”称号。
面对农业转型的新挑战,刘源源始终保持创新步伐。在农场的试验田里,新引进的日本越光大米稻穗已抽出嫩芽。“2023年引进了越光,经过试种繁殖培育,我发现这种大米的口感、产量都优于南梗系列品种,今年计划扩种50亩左右,加工后贴上自有品牌推向市场。”刘源源告诉记者,若市场反响良好,明年他将扩大种植规模。此外,2021年起,他开始探索果树种植,引进翠冠、秋月、苏翠一号3个品种梨。今年是种植梨树的第四年,他计划对秋月梨进行订单式销售,以礼盒包装销往本地企业作为节礼,并注册品牌保证品质。
“我对农业有着天然的兴趣,只要双脚踩在田里,心里才踏实。”刘源源摩挲着手中的麦穗说道。从城市白领到职业农民,他用10年时间证明:新时代的农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更呼唤科技与创新的力量。“未来,希望自己能打造从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优质稻米完整产业链,提高稻麦种植附加值,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刘源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