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南通日报记者 徐书影)8月的大豫镇大同村,桃梨芬芳,甜蜜四溢。漫步于果林之间,只见形态饱满、色泽润泽的桃、梨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脸上掩不住的笑意随着沉甸甸的果实一同坠入筐中。
大同村是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村,自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分田到户政策起,该村便着手发展水果产业,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其间,从家家户户种果树,到因种植品种单一老化、销路狭窄而大批伐树,再到如今借助互联网重焕生机,大同村以“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田野上的具体实践。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大同村,剖析这座村庄如何以新的产业定位,主动“链”接网络时代,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负债累累到盈利可观的华丽转身。
从“一味果”到“多味果”
“甜蜜果”托起千万元产业
上午10点,大同村党总支书记冯金辉如往常一样,来到豫丰果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植户的林地,招呼种植户一同察看圆黄梨生长情况。
“再有两三天就能批量上市了,正好接上翠冠梨。”冯金辉轻轻撕开包裹着圆黄梨的纸袋,向记者介绍道,圆黄梨采用套袋生长,形如其名,又圆又黄,成熟后的梨果实大、肉质细腻多汁、脆甜可口且有明显香味,是市场上备受青睐的梨果品种之一。“套袋生长是为了防虫,同时也可让表皮更加细腻,这是我们村近几年新引进的品种。”
大同村种梨历史悠久,2008年,村里便成立了豫丰果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近200家“各自为战”的小散户纳入旗下,实行统一技术管理。“当时主要是出于资源整合的考虑,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冯金辉介绍,当时的思路对了,理念却“拖了后腿”,多年来,大同村梨树品种单一,销路打不开,果农们效益逐年下滑,积极性受挫,开始频繁出现伐树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9年起,村两委多次前往浙江安吉、常州、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先后引进了翠冠梨、圆黄梨、秋月梨、中华丑梨等多个优质梨品种,并配套引入“果实套袋”“生物防虫”“老树嫁接”等先进种植技术,让日益黯淡的“摇钱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现在我们村单梨果的采摘期就能从7月一直持续到9月,并且口感丰富,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冯金辉笑着说,眼下,这场甜蜜接力赛正在火热进行中,“8月17日左右圆黄梨就熟了,9月主打秋月梨,明年10月还有中华丑梨排队登场,从夏到秋,都有好果子!”
“好果不愁卖!我12亩的果园,亩均收益可达1.4万元左右。”种植户王能忠说,从5月早桃初熟到9月梨果飘香,大同村的采摘季几乎贯穿盛夏金秋。近200户果农在这片乡野沃土上,种出了千万元“甜蜜经济”。
从“深巷子”到“购物车”
“水果村”销售更旺声名更远
“我们大同村的梨都是老百姓自己种的,个大汁甜、纯天然……”打开抖音如东网红共创视频,冯金辉正站在镜头前,化身带货主播,卖力地向观众们推介大同村的招牌梨。
冯金辉回忆道:“早些年我们也尝试过线上电商网店,但效果都不太明显,后来看到其他地方的村支书带货很成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也在田里开了一次直播,没想到几分钟就获得了10个订单。”这次尝试让冯金辉看到了线上销售的新希望。趁热打铁,他当即在抖音注册了“如意大同”账号,自己“兼职”带货主播,不仅积极联动本土人气网红携手助农,还主动邀请水果经销商前来选品,稳定线上客源。“现在,不少浙江、苏州等地的客商都找我们拿货,散户订单也与日俱增。”大同村的主动“触网”,让“大同水果”一步步走出“深巷子”,走进了网民的“购物车”。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大同村的水果走出如东,走向全国各地。”冯金辉干劲满满,他告诉记者,网络直播带货给大同村水果对外销售带来无限可能,但好吆喝更需好质量。为了规范果农的种植行为,提高水果品质,豫丰果树专业合作社不仅编制了标准化操作手册,还为成员种植户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只有最终通过质量认证的桃、梨才能共享“豫丰”品牌。“目前,‘豫丰’品牌产品已获得‘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并被评为‘如东县名特优食品’。”
放眼整个大同村,2500亩果林郁郁葱葱,这份“甜蜜事业”不仅甜了果农们的心,更让大同村走上了产业兴旺之路。2019年,大同村村集体经济负债高达300多万元,如今,在“果业+品牌+电商”模式加持下,该村顺利完成“逆袭”,去年村营收入达到122万元,成功突破百万大关。
从“卖果子”到“卖体验”
“农文旅”融出产业新图景
透过火热的线上直播销售,一场新机遇正亟待大同村“解锁”——在这个充满果香味的村庄里,网络直播不仅仅是一种销售手段,更成为了一种连接城市与乡村、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桥梁。
“通过直播,大家可以直观看到果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和种植过程,从而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和购买欲望。”冯金辉介绍,该村在发展水果种植产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我们计划借助直播热度发展乡村旅游,将果园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捕捉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大同村两委正着手探索这条“新路子”,通过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特色文化和水果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体验,吸引游客前来感受田园生活的魅力。
为了能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大同村正在同步实施环境“焕新”工程,目前,全村道路改造已达17公里,河道治理16公里。“我们将用3到5年的时间,对全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实现路网沟渠全覆盖。”冯金辉说,同时,村里还将积极盘活闲置资源,计划将村部西侧50米的一片荒地作为“试验田”,在保留原有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通过铺设草坪,种植鲜花,打造成为小型露营基地,供游客休闲娱乐。
“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努力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在采访的最后,冯金辉也道出了当前村里的困境,“作为40多年的老果树村,当下的这批果农都是花甲之年的老辈人,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大家都希望有流转意愿的种植大户、团队能够关注到我们大同,接手这些已经较为成熟的果园,共同让这片沃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