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陈慧 通讯员 倪俊)2023年7月,城中街道如华村的村部办公室里,一份薄薄的财务报表静静躺在桌上--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仅54.64万元。新任驻村第一书记管晓洁的目光从这串数字移向窗外,大片闲置的土地在阳光下沉默着。她深知,这些沉睡的资源,连同闭户土地收回难、集体土地被无偿占用、流转管理不规范等盘根错节的问题,如同一把无形的锁,禁锢着村庄发展的活力。“破局的钥匙,必须握在‘公平’二字上。”管晓洁暗下决心,唯有秉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准则,才能解开这道难题。
于是,一场关乎公平与信任的土地资源治理攻坚战在如华村拉开序幕。管晓洁带领团队测绘全村耕地沟塘,结合土地确权数据,牵头制定了《闭户土地分类治理方案》等系列村级规范,每一项都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审议。然而,触及利益的改革必然伴随阻力。在八组,村民杨林对收回集体土地抵触强烈,甚至躺在推土机前阻拦施工。管晓洁闻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他扶回家中,耐心倾听其核心诉求--对执行公正性的疑虑。她没有回避,当着他的面摊开1997年的二轮分田台账和本次所有签约合同,坦诚沟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当杨林看到老队长家占用的“白大田”同样被收回时,心结终于解开,主动归还了占用的1亩集体土地。这场“推土机前的对话”,成了“一把尺子量到底”最生动的注脚,也为后续工作扫清了思想障碍。最终,如华村成功收回集体土地1286亩、闭户土地274亩,填埋废沟废塘新增耕地689亩。当这些沉睡的资源通过产权交易平台统一竞包,村集体年增收一举突破320万元,沉睡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土地治理带来的不仅是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更成为改善民生的坚实后盾。管晓洁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的目光又聚焦在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痛点--河道淤积塌方、垦坡种植、水质恶化。一位村民的恳求言犹在耳:“书记,我家后面的河道塌方厉害,房子都裂了,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这沉甸甸的期盼,让她下定决心,要用土地治理的收益反哺生态建设,彻底告别“污水横流”乱象,重现“清水绕村”的画卷。她坚持“做一条成一条”的精品意识,带领村两委精心制定方案,精准施策。清淤疏浚河道5.3公里,拆除“两违四乱”60余处,拆坝建桥8座,治理道路10.8公里……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协调,是攻坚克难的汗水。更可贵的是,她深知“村民共治”是长效之基。发动党员担任“环保监督员”,推行“党员示范岗”,运用“1+10+N”工作机制,通过村民代表会、社员议事会广泛凝聚共识。昔日的非法住宅拆除地,摇身变为村民散步跳舞的微型主题文化园。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园,一位大娘由衷感慨:“现在我孙子回来都愿意多住几天了!”这份认可,是对管晓洁和村两委用心用情改善人居环境的最好褒奖。
村庄的面子在改变,里子的温度也在提升。管晓洁的心始终牵挂着最困难的群体。困境儿童陈某林,身患脑胶质瘤,母亲残疾,仅靠父亲打零工维生,辍学在家五年,郁郁寡欢。孩子的困境刺痛了她的心。“精准帮扶是关键!”她迅速行动,对接妇联组织为其申请“一户一策”精准微关爱项目。她和村两委的女同志们主动当起志愿者,提供日常陪伴与照料;协调成人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安排村卫生室提供限额免费药品;还为孩子的爷爷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村内公用工岗位,缓解生计压力。点滴关爱如春风化雨,孩子的笑容渐渐多了,老人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对管晓洁而言,点亮一个困境儿童的希望,同样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温暖篇章。争取帮扶资金慰问困难群众,争取办公设备改善村务条件,这些看似细微的关怀,汇聚成乡村治理的温情底色。
从2023年驻村至今,管晓洁的脚步踏遍了如华村的田间地头。回望来时路,村庄的变化清晰可见:村级考核排名从街道末位跃升至综合第三名;村集体收入从68万元飞跃至455万元,可持续收入达374.5万元,增长超5倍;8100亩高标准农田铺展沃野,市级无人化农场、县级粮食示范方生机盎然;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获评市级先进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硬质化道路延伸,节水灌溉网络完善……一串串数字,一项项荣誉,是奋斗的足迹,更是村庄涅槃的见证。
然而,管晓洁心中最珍贵的“成绩单”,并非冰冷的数字或闪光的奖牌。“我最大的‘成绩’,是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是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了,是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被激活了。”她深情地说。九总老街改造的蓝图、宜居宜业项目的规划、222省道如东段的期盼……未来的“硬骨头”依然不少,但管晓洁的目光坚定而从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份在如华村沃土上沉淀的真情,让她坚信,只要与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华村的明天,必将如同她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管领一方,晓畅民情,洁净为民,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第一书记的缩影,诠释着“为民初心”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