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一根桩与一方田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6 字体:[ ]

    日报讯(通讯员 陈庄怡)初夏的晨光刚为堤南社区披上薄纱,网格员王月香的一天规划就被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打乱。玻璃门“哐当”一声被推开,村民老李涨红着脸闯进来,身后跟着几位同样情绪激动的工人。人未站定,声浪已起——指责、辩解、高声的争论瞬间填满了社区大厅的空气。焦点,竟是一根加固河堤的桩和一方被无情碾轧的农田。

    王月香迅速将情绪激动的两方请到调解室,倒上热水,耐心倾听事情经过。原来,为抢抓河道打桩加固的工期,施工队的重型机械未经协商,便擅自“借道”老李承包的农田边缘。反复的碾压,不仅将田埂压得稀烂,更让田里精心侍弄的作物倒伏一片。老李的心血被碾碎,怒不可遏,要求施工方全额赔偿损失并彻底恢复农田原貌,而施工队则认为临时借道是应急之需,只愿补偿少量费用,矛盾由此激化。一根桩基尚未打下,双方的心墙已然高筑,僵持不下。

    “走,去现场看个究竟!”王月香深知,纸上谈兵解不开这土地上的疙瘩。烈日下,她带着双方重返那片狼藉的田边。皮尺在泥泞中拉直,她躬身仔细丈量受损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下倒伏作物的品种、面积,一丝不苟。她又摊开施工图纸,对着现场地形反复比对,确认那条“应急通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泥土沾上了裤脚,每一步丈量,都是对事实的尊重。

    回到社区,王月香并未停歇。她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梳理类似案例的处理方式,并咨询镇级调解员寻求建议。她清楚,化解这场纠纷,既要握紧法律的准绳,也要体察人情的温度,在冰冷的条文与温热的生活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在第二次调解中,王月香先拿出法律依据,明确指出施工方未经许可占用农田属于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也向老李解释,河道打桩加固是惠民工程,适当理解和配合有利于长远发展。为平衡双方利益,王月香提出了分阶段解决方案:施工队立即修复受损田埂,按市场价赔偿作物损失,并在施工结束后将农田恢复原状。

    王月香的方案,像一把钥匙,开始松动双方紧锁的心扉。施工队负责人面露惭色,率先表态:“王网格长说得在理,是我们程序上疏忽了,责任我们全担!”老李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被王月香的真诚与专业所打动:“行!就按您说的办!”

    承诺贵在践履。三天后,施工队兑现承诺,不仅赔偿到位,还将农田恢复如初。看着重新平整的土地,老李拉着网格长的手感慨:“多亏了您啊,王网格长!要不是您,这根桩子打下去,我这心里头的疙瘩怕是再也解不开了!”

    这根为加固河堤而打的桩,本意守护一方水土安宁,却险些扎伤了乡亲的心。基层的纠纷,桩桩件件看似琐碎微小,却如河床下的卵石,牵动着民心民意的流向。正是无数个王月香这样的“穿针引线人”,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熨平褶皱,用日复一日的细致耕耘,在阡陌纵横的乡土大地上,织就了社会和谐最坚韧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