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陈慧 陈顾)近日,第十一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新鲜出炉”。我县3位手工艺人及设计师斩获佳绩。其中,陈俊凭借作品《疏影禅韵休闲家具》荣获南通市唯一金奖。这套融合传统榫卯工艺与宋代美学的原创家具,不仅展现了我县传统木作技艺的当代生命力,更成为我县近年来深耕文化沃土、培育创意人才的一个生动注脚。
一凿一刻间的“守”与“变”
走进由陈俊创办的彩神紫檀博物馆,一阵阵木质清香扑面而来,凿刻的叮咚声时断时续。一楼家具展厅内,工笔花鸟罗汉床、喜“柿”连连、四君子书房等展品让人目不暇接,获奖作品也陈列其中。该套家具设计沿用非遗榫卯技艺制作,创新融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宋代美学设计巧思。平头案采用夹头榫结构,取1500多根黄杨木与紫光檀小料,每根黄杨小料两端榫卯,总计2000多处榫卯相接,严丝合缝,正反通透。案前的疏影鼓凳借鉴直棂窗的设计思路,外形近似一具鸟笼,疏透整齐。“我们连续8年参加这项比赛,最好的一次只拿到了铜奖,我们回来翻阅了往年的获奖作品。经过一年多的设计打磨,我们将传统的木质家制作成年轻人钟爱的简约造型,同时又不缺乏传统美学带来的视觉冲击。”陈俊分享道这次参赛的心路历程。
今年61岁的陈俊,从事木雕行业已有40余年。由于受到父母熏陶,他从小便对美术颇感兴趣。高中毕业后,陈俊正式拜师学艺,专攻家具雕刻,将美术功底与雕刻技艺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先后凭借白木观音、“一路连升”“吉祥三多”等作品斩获多项荣誉。尽管荣誉加身,陈俊始终未改匠人本色,在一凿一刻间,继续书写着传统工艺的当代演绎。
从“匠人”到“创客”的蝶变
二楼陈列柜内,手掌大小的微型家具、造型各异的木刻音乐盒......这些看似小巧的木雕文创产品,却凝聚着传统木雕工艺的精华,也让传统手艺以更轻盈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陈俊拿起一个核桃木雕刻的微型罗汉床,不过巴掌大小,却完整保留了传统榫卯结构。“微型化不是简化,而是以更精巧的方式呈现工艺本质。”陈俊边说边展示着精巧的结构设计,“这些小玩意儿成为许多年轻人了解传统工艺的‘入门课’,这些作品既可作为文房雅玩,又能让收藏者直观了解传统木作技艺。”
跨界融合是陈俊打开传统技艺创新大门的另一把“钥匙”,多次尝试在木雕中融入石材、铜件、蓝印花布等元素,让作品更具现代美学气息。嵌套珐琅彩的高脚花几古朴与时尚相得益彰;拐子纹花鸟罗汉床巧妙结合蓝印花布与镂雕工艺;铜片镶嵌的“第一把交椅”重新演绎古典造型美学……每一个作品都在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让传统工艺在跨界思维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从“匠人”到“创客”,陈俊的蜕变印证了传统工艺当代传承的新可能。如今,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实用家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媒介,让古老技艺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美学。
文化土壤滋养创意生态
陈俊除外,我县还有两位创作者在本次“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表现亮眼。张李湘和徐小明分别拿下铜奖及优秀奖,徐小明更是南通市唯一一位连续两年在此赛事中斩获殊荣的参赛选手。
三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映射出我县文化建设的深层逻辑。近年来,我县深耕文化土壤,以匠心培育创新生态,由政府搭台、匠人唱戏,大师工作室和非遗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文化馆内,罗斌面塑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向研学队讲解制作工艺与技巧;栟茶古镇的青石板路延续着明清烟火,每一处空间都在诉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河印巷的“非遗”集市上,年轻手艺人用现代审美诠释传统工艺……在这片咸淡交汇的土地上,我县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文化种子在当代生活中生根发芽,绽放独特魅力。
未来,我县将持续加大如东杂技、栟茶古镇、国清寺遗址、跳马伕、红木雕刻等我县特有文化资源的思考和研究,实现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先进文化、时代潮流、现代审美意趣进行整合,努力做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