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双甸镇打造文明实践新高地 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3 字体:[ ]

    日报讯(通讯员 顾旭东 全媒体记者 陆昊 钱海军 孙斌)近年来,双甸镇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聚焦群众需求,整合多方资源,贴合人文特色,在建好用好管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上“做文章”,让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在家门口提档升级,为推动乡村振兴汇聚文明实践新动能。

    聚焦举旗铸魂,画好非公党建“同心圆”

    “年初的时候,我已经献过一次血了,前两天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举办活动,呼吁更多职工参加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我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次我献了400毫升。”来自江苏宇迪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曹女士说。

    江苏宇迪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学玻璃元件冷加工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公司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宇迪党员之家”建立宇迪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按职能分为理论学习、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等区域,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文明实践、情景党课、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为职工蓄力赋能提供坚实保障。

    一直以来,宇迪公司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主阵地,加强职工精神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开展“最美宇迪人、十佳好儿女、十佳好夫妻、十佳企业劳模、宇迪工匠、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活动,激励员工崇德向善,奋发进取。

    用活社会资源,架好服务群众“暖心桥”

    “文化大院就是我们温暖的家,这里不仅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新思想、提升精神面貌的主阵地。”双甸镇星光居委会党组织负责人吴琼介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是农村党员群众最直接的文化阵地。双甸镇星光居委会老干部钱山柏,利用自家庭院改造成“一阁一池二园四室”格局的文化大院。“一阁”指休闲阁,阁内设有石桌石凳,供人阅读休闲;“一池”指占地60平方米的锦鲤鱼池,饲养着100多条各色金鱼供人观赏;“二园”中,盆景园培有近300盆雀舌、黄杨等盆景,林园植有桂花、紫薇、白榆、香樟等30多种古树名木;“四室”,则是指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和演唱室。

    星光文化大院免费向周围群众开放,镇周边地区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老戏迷等经常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以书会友,以戏会友,成为双甸一个庭院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赓续优良传统,筑牢守正创新“新格局”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扩大非遗社群基础,赓续双甸历史传承,以南通肖记藤品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如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肖新建建立肖记藤编实践点,招募藤编工艺爱好者,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推广传承、焕发新生,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一抹亮色。

    “家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潜移默化的,陆光正老先生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近日,双甸镇老干部陈福建在参观正兰苑史料陈列室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正兰苑史料陈列室位于双甸镇石南村二组,由老干部陆光正于2017年建立,将自己从初中到退休后,收集保存的近千份家庭资料物品陈列出来,设立了一个家庭史料陈列室,供周围居民参观。

    这间史料陈列室共分4个部分,分别是革命传统、阳光成长、发挥余热、和谐家庭4个篇章,收集展示了陆光正父亲过去参加革命工作的点滴事迹,陆光正自己学习、工作、退休后的部分经历和业绩资料,以及展示家庭和谐幸福的相关内容。

    正兰苑史料陈列室,记录了陆光正老人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足迹,2018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档案局评为“最美家庭档案”。近年来,吸引省、市、县、镇千人前来参观,并成为石甸小学教育基地。

    立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子女在国外工作多年,自己年龄也大了。但是村里总是时时放心不下我们,每周都有志愿服务队伍到家里来嘘寒问暖、帮做家务,让我深深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真的很感谢你们!”双甸镇镇南村一位侨眷代表拉着志愿服务队员的手说。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双甸镇镇南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坚持为民理念,注重资源整合,依托阵地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组建理论宣讲、卫生健康、邻里互助等8支服务队,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扶活动,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满意度。

    为切实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南村以消防站为基础,建设村消防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消防知识科普安全宣传,积极向群众普及正确拨打119电话要点,电动车火灾预防、燃气消防安全、电气火灾预防及动火作业消防安全注意事项等消防安全知识,展示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操作,有力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