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草根乐团的音乐梦
——记洋口镇香橼树村民间乐队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28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章晶晶 吕二函 通讯员 张建)在洋口镇香橼树村,有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文艺爱好者,他们既不是歌唱家,也不是舞蹈家,却都热爱乐器、热爱歌舞、热爱生活,他们志同道合,组建起一支民间乐队——香江娱乐中心。

“这一遍就比上一遍好多了,但是你刚才的调有点高了,再稍微降一些……”又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香江娱乐中心”例行活动日,一阵阵悦耳的乐器声和欢快的歌唱声从香橼树村退休教师张玉生的家中传出。在张老师家的客厅内,十多名头发花白的老人端着各自擅长的乐器激情演奏着,阮琴、月琴、扬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交相配合,欢快的音符在他们指间流淌。

张玉生今年83岁,2011年3月,他组织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组成了一支小小的民间乐队。小乐队从一首家喻户晓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开始练习,再到《东方红》《浏阳河》《我的祖国》等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队伍虽然不大,但每个人都全情投入,慢慢地,他们充满激情的演奏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一传十十传百,栟茶、洋口等镇的文艺爱好者们纷纷慕名而来,要求加入乐队,队伍逐步增加到几十人。每逢活动日,他们背着乐器,骑着电瓶车如约而至,有的甚至往返数十公里而乐此不疲。

在乐队成立至今13年里,张玉生默默地为乐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给乐队成员准备演奏资料,他特意到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型书店选购文艺书籍,回来选摘、抄写、复印、编排、装订成册,再分发给每位队员。至今,他已经复印歌曲1万多首,每位队员手中都有500多份重达七八斤的资料。他还手抄放大歌曲160多首,编成13卷,挂在家中方便队员演奏。张玉生从来不向队员收取一分钱,有人说他傻,他却认为金钱买不到人情。看到乐队越来越好,张玉生发自内心感到快乐和满足,整个过程中,他的爱人和子女都在全力支持着他。

乐队笛子手徐正楼在栟茶古镇卖麻油已经28年,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麻油壶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张玉生相识,受张玉生邀请,他欣然加入乐队,每逢活动日,他都会准时去张玉生家报到。“做麻油、玩乐器这两样都能让我心情好,有好心情我就有好身体。”徐正楼开心地说。乐队成员严桂银8年前身患大病,几近不治,手术后她整天郁郁寡欢。得知情况后,张玉生邀请她加入乐队,本来就爱好文艺的严桂银从此仿佛有了生命支撑,她一扫病痛的阴霾,精神面貌大大改善,身体竟慢慢地康复了,“不久前我去医院复查,我的主治医生看见我都不敢相信,他还以为我早已不在了,看到我恢复得这么好,一直说我创造了医学奇迹,实际上我是因为来这里以后,整个人身心愉悦。”

60岁的毕英是一名广场舞发烧友,她从辽宁大连远嫁香橼树村已33年。2013年3月,张玉生邀请她一起,组织村里妇女参加广场舞练习,没想到也是一呼百应,广场舞队伍迅速壮大。队员们每晚都会到张玉生家的院子里活动一两个小时,对于初学者,毕英不厌其烦地指导,带领大家反复排练,香橼树村的广场舞越跳越精彩,队员们更是欢快地跳上了各类比赛的舞台,并赢回了奖项。

在舞蹈队里,还有唯一一位男性队员徐希鹏,他的舞姿甚至比女性还要灵活一些。其实,他也是一名重症患者,每周三次雷打不动的血液透析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他一边坚持治疗,一边积极参加舞蹈队的活动,乐观的态度和充实的生活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20年前我就得了尿毒症,再加上单身一人,在家里总是闷闷不乐,张老师叫我过来和大家一起跳舞,这一跳就是11年。”徐希鹏告诉记者。

香江娱乐中心的队员里有知识分子,有庄稼汉,也有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发组织到一起,携手演绎了一段乡风文明的佳话。 多年来,他们自编自导的各类乐曲和舞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得到大伙儿的一致肯定和大力追捧,诠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真谛。香橼树村党总支书记李张华说:“农闲时,大家在村里巡回演出,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你也能听到他们愉快的歌声。”“我们用汗水辛勤浇灌的文艺之花在香橼树村开放了,而且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毛主席诗词中写到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真是恰如其分!”谈到这支自己一手组建的乐队,张玉生很是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