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掘港街道打造“333”宣讲矩阵助推党的声音“大众话”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25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洪绍敏 徐悦箫 李长华 通讯员 吴琼 韩舒敏)“各位邻里街坊邻居,咱们家门口的弹琴路改造已经进入尾声了,热闹了几十年的陈年老路不到半年时间重焕光彩,是我们党把好方针好政策送到了我们跟前……”一大早,掘港街道古池社区新启用的墨涵书吧里便传来了居民们热烈的讨论声和掌声。每个月,古池社区都会组织老党员和热心群众齐聚一堂,在广泛倾听民声民意的同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会议精神传达给居民们。

    近年来,掘港街道致力于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积极打造“333”宣讲矩阵,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方针政策福润群众。

    “三级讲堂”为理论传播领航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大会的主题,其中提到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有没有哪位同志来谈一谈你对这十六个字的理解?”今年第一期的机关党课,掘港街道邀请到了县委党校理论名师吴金明,吴金明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与街道青年党员干部们分享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像这样的理论传播讲堂,掘港街道从机关到基层,定期都会开设,不仅面向党员干部,更面向广大群众。

    组建一支信念坚定、理论扎实、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骨干队伍,是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传播的关键。掘港街道创设“三级讲堂”让理论传播有了明确方向。

    县委党校理论名师、社科专家主讲的“专家讲堂”,通过示范宣讲、专业辅导、理论沙龙等形式,由导师“传帮带”,不断提升理论宣讲队伍宣讲能力;街道机关、各村居开设“书记讲堂”,由党组织书记结合当下工作实际,分享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学先进、找差距、明方向、补短板,更好地推进街道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邀请党员代表、大学生村官、种植能手、企业家等本土各领域优秀乡贤,组建高素质“百姓宣讲员”队伍,通过实地参观、人物访谈、视频直播等形式,现身说教、交流心得,用“本港话”讲“本港发展故事”,让“沾泥土、接地气”的“百姓讲堂”指导实践、促进发展、深入人心。

    “三类载体”助党的声音入万家

    走进港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十多位居民正围坐在楠轩书吧的长桌边,观看微纪录片《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虽然我在手机上也可以看,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可以交流、讨论,这样更有意思。”社区老党员张利君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学习渠道也在不断丰富。掘港街道地处县城南部,农业农村面广量大,城区社区喧嚣热闹,依据受众群体的不同,街道立足“矩阵”,凝聚合力,做足线上功夫,做实线下文章。一方面,丰富网络学习载体,用好“学习强国”“江苏先锋”等学习平台,自创“指尖课堂”,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活动室等宣传阵地,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实现随时随地学;另一方面,融合传统学习载体,突出“三堂融合”,秉承“讲理论、扬道德、学社科”理念,整合资源、扩展领域,把理论与文化、文明相融合,把强化理论学习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贯通,不断提升理论宣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活特色学习载体,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书吧、网格、车间、庭院等特色场地,让理论学习走进群众的“生活现场”,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三大行动”促生产生活绘新景

    “叔叔阿姨,最近身体还好吧?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我们联系,我们24小时都在线……”这天下午,虹桥村“夕阳红”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志愿者们带着慰问品去看望村里的失独夫妇。每周,虹桥村都会有一支志愿队伍前往不同的服务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像这样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是掘港街道“微志愿”行动的一处缩影。

    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掘港街道坚持以学促干,致力推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努力践行“三大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优势,集结党员干部、志愿者等骨干力量,关注特殊群体,开展关怀陪伴、心理辅导、慰问帮扶等“微志愿”行动;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企业智改数转转型路径、社区综合治理难点痛点等发展难题,开展“书记论坛”“企业家讲坛”“我看掘港新发展”等专题活动,增进交流、厘清思路,共同推进“谋发展”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心定制个性化“解难大礼包”,开设“农场实践课堂”“楼宇互动课堂”等各类实践应用课堂,以实践检验理论学习成效,践行“巧解难”行动,让方针政策真正实惠百姓。

    掘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宏彬表示,街道将利用好理论宣讲“矩阵”,持续提升党员干部实践能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能接受、听得懂的“大众话”,真正让讲台为百姓而设,话筒为群众而立,幸福生活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