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如东这座小城,不仅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更孕育了一门扎根乡土的非遗技艺——如东农民画。其发展至今已有约60年历史,受濒江临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南通江海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江海风韵。
为了让这门技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承下去,近年来,如东县文化馆牵头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积极探索文化创意衍生路径,通过馆校共建合作等机制举措,有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学校美育的深度融合,让农民画在时代“新田”里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乡土为根:农民画里的人间烟火
金秋时节的如东,是农民画最好的创作底色。稻田翻涌着金黄浪涛,菜畦铺展着翠绿生机,渔港停泊着碧蓝渔船,施肥治虫的农人、林间采果的孩童、耕海捕鱼的渔民……这些带着泥土芬芳与海风气息的场景,被“搬进”如东县文化馆的农民画展厅,化作一幅幅色彩浓烈、情感真挚的画作。
对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新学期的美术课本里藏着一份“乡土惊喜”——第二单元第2课选用的农民画《其乐融融》,作者正是他们的美术老师高金梅。这幅创作于2020年的作品,以温暖的笔触描绘了乡村家庭的幸福日常,不仅入选中宣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年画新生活”全国画展,还登上《人民日报》,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美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文化、滋养心灵。”实验小学副校长夏小兰说,高金梅老师的作品入编人教版教材,既是学校美育成果的生动体现,更如同一座桥梁,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农民画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内涵,在心中悄然种下文化种子。这份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如东农民画的血脉。
作为非遗传承人,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冒孪国深耕农民画创作,既是技艺的坚守者,也是文化的推动者。临近退休,她仍牵头组建美术教师创作群体,利用课余时间扎根田间地头采风,将文蛤、蓝印花布、渔船等地域元素融入画作。“农民画是承载乡土文化,记录时代变迁的鲜活艺术形式。”冒孪国说。
校园为壤:让美育之花绽放在课堂
今年暑期,县文化馆开展了“艺起童行”暑期少儿公益培训活动,课程涵盖农民画、声乐、相声等多个艺术领域,为当地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除了暑期活动,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我们还常态化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县文化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农民画作者张云珠介绍,该馆与县内乃至南通市的部分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除了不定期安排农民画画家们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传授、讲解农民画的创作技巧和文化内涵外,还会经常送展入校园,或者是邀请学校带领学生来文化馆农民画展厅,近距离欣赏农民画原作,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农民画进校园不仅传承了技艺,更培养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多年来,我县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积极打造农民画特色学校,编写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为如东农民画的未来播种希望。在实验中学南黄海民间绘画工作坊里,冒孪国定期进行授课,传授学生们关于农民画的起源、发展、绘画特点等知识,鼓励他们尝试创作具有现代主题的农民画。“我想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如东农民画,了解家乡,让他们将如东民间绘画特色传承下去。”
生活是农民画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推动本土文化与校园美育融合的过程中,我县始终注重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挖掘创作素材,让农民画更贴近孩子们的认知与情感。为此,2018年,专门成立“小勺子自然美育(如东)工作站”,联合环保公益机构,通过“勺嘴鹬教室”“博物美育夏令营”“生态主题画展”等项目,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了解南黄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创新赋能:从画布走向生活的文化新动能
一面是身穿蓝印花布衬衫的少年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另一面是南通市地标性建筑之一的钟楼,这样两幅纯手绘的农民画作品印刻在帆布包上,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风采。这便是冒孪国结合顶流“苏超”赛事,精心创作的农民画文创产品。
“农民画要向前发展,必须在彰显地域特色和融入时代潮流上深耕。”冒孪国将传统农民画元素与现代体育赛事、城市地标相融合,使得这门传统艺术不再是挂在墙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走”下画布,真正贴近大众、融入日常。
“这里面都是我们的农民画创意衍生品,有伞、笔记本、帆布包、四件套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农民画的独特魅力,又兼具实用价值。”跟着张云珠来到县文化馆二楼玻璃展柜前,只见各类农民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简单印制图案的小物件,到深度开发的实用品,这些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文创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画的艺术表达与商业潜力。
“近年来,如东农民画多次参加由文旅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国家及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艺术殿堂收藏,令人振奋。”县文化馆馆长陈海铭说,为了让农民画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县文化馆还积极组织农民画作者参加各类研讨、创意交流活动,鼓励他们与现代设计理念接轨,不断推陈出新。
在丰利镇陈葛庄村聚集着多家农民画工作室,专业的农民画师们正忙着绘制来自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订单。目前,有的工作室每年能接收到500多份订单,深受客户喜爱。与此同时,我县还通过“农民画创作基地+非遗工坊+乡村书院”的混合空间模式,将公共文化设施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使农民画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今,农民画创作者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而是大胆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将各类生活元素融入作品中,让农民画逐渐实现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